本报讯 年迈的父母、脑瘫的儿子、破旧的渔船、瘦弱的黄狗……站在流经蒙城县城关镇境内的涡河岸边,39岁的郁杰每当看到眼前的这些,总会长叹一口气,然后用茫然的目光看着河边杂草丛生的小路,他说这条难行的小路就像他的生活,总感觉距离幸福很遥远。
郁杰一家都挤在涡河里那条破旧的渔船上,全家人都靠着他打鱼的收入来维持生活,每天多则五六十元、少则十多元的收入,让这个渔民家庭时常面临生存的考验。
在郁杰的生活中,2007年是他最不愿提起的年份。那一年他的儿子出生,但妻子却因为难产离开了人世。自此以后,郁杰便既当爹又当妈,拉扯着孩子慢慢长大。为了给自己信心和力量,他特意为孩子取名为“志强”。
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这个老实巴交、只会打鱼的中年人,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郁杰发现儿子的行为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都一岁了,吃饭还很难吃到肚里,哭声和别的孩子也不一样,怎么逗他都看不到孩子的笑容。”郁杰说,经医院诊断,孩子患有脑瘫。
这个消息让原本就困难的家庭瞬间陷入了绝望,就连家中那条瘦弱的黄狗也不敢“汪汪”,亲戚邻居都劝郁杰一家把孩子丢了或者送人,可是一家人左思右想还是舍不得把孩子丢掉。
“我舍不得丢掉,怎么说也是他妈一条命换的,就算是累赘我们也把他养着。”志强的奶奶王淑芳说话间,眼眶顿时湿润了。
几年来,郁杰带着脑瘫的儿子进京入沪,四处求医问药,虽债台高筑仍不见儿子病情好转,就连站起来都显得十分困难。
“走一步俺妈就得扶一步,不扶就栽倒,头上摔得都是伤疤,刚开始看见孩子摔倒就心疼,后来慢慢就习惯了。”郁杰说,只要孩子能站起来,他就心满意足了。
今年年初,曾经一段时间不敢“汪汪”的黄狗大声叫了起来,郁杰走出船舱一看,几位陌生人来到了他居住的船前。
“我们是蒙城县残联的工作人员,前来核实你们家的情况,为你的孩子办理贫困重度残疾人补助,并联系专业康复医院免费帮助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听到这话,郁杰说他当时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惊喜又激动的他,再次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经过五个月的治疗,现在志强已经可以慢慢走路了。看到儿子能够站立和走路,郁杰脸上的愁容消散了,他们一家对未来也有了希望。
记者从市残联获悉,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是今年新增省级民生工程,内容包括人工耳蜗植入、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脑瘫儿童康复、孤独症儿童康复等。
目前,亳州市已经对568名残疾儿童实施了抢救性康复。在实施过程中,亳州市坚持细化工作环节、细化任务分解、细化考核目标,顺利完成了省下达的各项任务。(记者 蒋海涛)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1月16日上午,亳州市召开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共拿出35万元重奖普通高中教学成果先进单位。会议总结了亳州市2011-2012年度...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