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住在谯城区福利院老年公寓的一位83岁的老人来到报社,拿出500元托记者转交给蒙城休学伺母的大学生李子平,以表达自己的一片心意。老人不愿自己的姓名出现在报纸上,只说他的名字叫“春蚕”。
他捐款后不愿留名
蒙城县板桥集镇的李子平是合肥工业大学四年级学生,母亲因意外摔伤成为“植物人”。李子平请长假回家一边自学一边照顾母亲,经过他4个月的精心护理,母亲居然有了知觉,睁开了双眼。李子平休学伺母的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昨天上午,谯城区福利院老年公寓的一位83岁老人把500元钱送到报社,托记者转交给李子平。
当记者问及老人的姓名时,他执意不肯告知,更不肯写在报纸上。“我不图人家感谢我,也不要表扬我。”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老人朴实地说:“我是从教育界退休的,如果非要留个名的话,那就叫‘春蚕\’吧。”(为尊重老人意愿,下文使用他的化名“春蚕”)
他即兴作诗赞孝心
“李子平,真能干,自学在家把母看。人人都夸大孝子,传统美德往下传。我这老汉八十三,看到报纸心一寒。今日献上伍佰元,表表爱心理当然。望你日后有成就,祝你母亲早康健。”在报纸上看到有关李子平的报道后,深受感动的“春蚕”即兴作诗一首。
“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李子平这个孩子伺候母亲的事迹,说明现在的社会依然传承着我们的传统美德,这叫做‘久病床前有孝子\’!”“春蚕”感慨地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万万不能丢,而应该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春蚕”,非常喜欢勤奋上进的学生,他希望孝顺的李子平继续奋发有为,今后做出一番成就回报社会。
他曾多次匿名济困
在与“春蚕”的交谈中,记者发现,这位热心的老人曾多次向本报报道过的困难家庭伸出援手,而且每次都是匿名捐款。
去年7月,本报在“爱心圆梦大学”系列报道中,报道了蒙城考上南开大学的贫困学子刘云。谯城区福利院老年公寓的一位老人看到报道后,既感动又同情,由于身体不好,便托院友为刘云送来了500元钱,并坚持不愿透露姓名。
直到昨天对“春蚕”进行采访时,记者才在无意中得知,当时为刘云献爱心的那位老人正是面前的“春蚕”。
在晚年生活中,“春蚕”非常爱看报纸,经常把刊登有困难家庭的报纸收起来,并从退休工资中拿出部分钱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好事不为图名利,只想在晚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老人如是说。
记者 朱明光
新闻推荐
蒙城县范集工业园区居民张先生(187122***50)拨打本报热线反映,他家安装了4M的电信宽带,却只有不到1M的网速,希望能够得到解决。张先生说,他在一个月...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