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陈富中刚发明了一个箱包电动车,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个车子尽快投入批量生产
在市区州署街,陈富中的名字很少有人熟悉,可提及“那个发明了很多东西”的老人,别人会热情指路。
近日,在他的亳州市节能技术研究所内,记者第一次见到这位执着的老人,中等个头,偏瘦。
说是研究所,其实就是他的家。工作室就在厨房内,5平方米左右大小,放着台钻、台钳等工具,他正在改进自己新发明的箱包电动车。
研发,这个词,对于陈富中而言,1962年参加工作开始,永无止境。
1962年,陈富中从上海大隆机械厂学习归来,在亳县城关机械厂任技术员。当时厂里只生产铁锨、铁铲等农具,有现成的生产模具,作为技术员的陈富中工作较清闲。
陈富中经常拉着家里淘好的小麦去磨面粉。那个年代,磨面机还是很稀有的机器,一般几个村庄才有一个磨面坊,机器笨重,磨出的面粉粗糙,效率又低。
出于专业的思考,陈富中当时就想,“若是能改造一下就好了。”刚好,厂里有一台废旧的磨面机,学过机械制造的陈富中利用下班时间研究改造磨面机,利用所学技术及自己的探索,一台新型磨面机终于出炉。
该磨面机体重轻了很多,磨出的面粉很细,效率又高。
1963年3月,经过试验检验的新型磨面机在城关机械厂投产,第一批投产几十台,产品刚下线,就卖了个精光。
此后,磨面机在陈富中手里多次改造,成为城关机械厂销售最好的产品。
从“井”开始的发明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陈富中认识到,在实际操作中,旧的技术必须改进。
磨面机的改造成功,让刚参加工作的陈富中喜出望外,同时也激发了他改造创新的热情。
此后,他又改造了弹花机、轧花机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就给着了魔一样,下班就摆弄,改造了这后,又开始弄那,家里的事啥都不管。”老伴郭振兰这样评价当时的陈富中。
“农村吃水难,一个庄一口井,都是用绳子往上提,特别麻烦。”陈富中说,一直以来,自己都想发明一种工具,能让农民吃水不再难。
最终,经过多次的研究,1964年9月,陈富中发明的手压井头问世。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他的第一个发明。
利用杠杆原理、大气压原理等,手压井头安装在井上,取代绳索,轻轻按动手把就可出水。至今,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做实验时的宏大场面。
“在大洋桥利用河水,围观了好多人,实验非常成功。”描述中,陈富中从里屋柜子里,拿出手压井头的照片,它与现在很多农村家庭依然在用的手压井头长得很像,带着一个长长的手把。
试验成功后,城关机械厂第一次就生产了100多台,全部被一个部门买下。此后,陈富中不断对手压井头形状、重量、外观等进行改进,形成水压井头系列产品,销往国内多个省市,
当时有部门统计过,至1986年,亳州有30多家工厂生产手压井头。“湖北、湖南、云南等的人都来买,一个月都能卖掉1000多台,已经在农村普及。”陈富中说。
失去“娘家”的困惑
1988年,在水压井头系列产品的基础上,陈富中发明了可以将水运到楼上的水压泵。这是陈富中所有发明中,第一个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同时它也是陈富中研发之路的一个分水岭,以后辉煌不再。
“以前没有专利之说,对于新事物大家相互学习,技术不保密,更不能买卖,有了专利后,才知道技术可以转让,还可以获取一定费用。”水压泵产出后,市场销售不错,陈富中获得数千元收益。
有了经济支撑,一心想搞研究的陈富中于1989年离开了工厂,与几个相熟的工程师合伙办了一个节能技术研究所,共十多名成员。
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展开,随后没有几年,曾经蒸蒸日上的机械厂相继倒闭。长期与陈富中保持合作关系的工厂没有了,意味着他的发明从此失去了“娘家”。
一度,以技养技的研究所长达几年颗粒无收。虽然陈富中的新产品不断出炉,得以推广的却是寥寥无几。
1991年,他发明了一个房门保险装置,与现在的防盗门很像,并获得国家专利。因为很看好它的市场,陈富中到处奔走找合作厂家。本地的工厂都倒闭了,他只有着眼于外地,最终敲定辽宁省一家制门工厂,与厂方联系后,他立刻将房门保险装置的相关材料寄去。
他没有等到回信,等到的却是几年后铺天盖地的防盗门在中国热销。“当时看到市场上的防盗门,心里压了一股气,那个门与我研发的非常像,不懂法律,也不知道维权,傻就傻在我把材料写得太细,专业人一看就懂。”一直以来,这是陈富中心中的一个遗憾。
刹不住的发明冲动
遗憾的不止这一项,在陈富中成立研究所后研发的二十多项发明中,很多由于难寻“婆家”窝在家中。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多年以后,曾经的发明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现在,大街上到处跑的电动车,一开始我也发明过,当初发明出来的时候,好多人都非常看好,但没有资金,没有合作厂家,夭折了。还有现在夏天大家带的晴雨帽伞,我获得这个发明专利的时候是1991年,随后没多长时间,杭州一些工厂就生产出来了,和我的帽伞特别像。”陈富中说,每次想起这些,心里总会揪心地痛。
“这说明我发明的东西还是很有市场的,既然以前的发明已经落后了,我再创新。”2011年,经过陈富中改造升级后的保健伞帽研发成功,并获得专利。这个伞帽与之前相比,戴着更舒服更方便。
对于这个升级后的发明,陈富中磨破嘴皮子,终于找到一个合伙人,一个出技术,一个出资金,生产出来的伞,自己东奔西走找经销商。
“都这个年纪了,还瞎折腾个啥。”对于陈富中的发明创造,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不太赞同,因为多年来,这始终是一个赔钱的买卖。
发明出来的东西“嫁”不出去,研究所生存困难,为了继续搞发明,陈富中只有自己贴钱。现在,研究所里的骨干力量只有陈富中一个人,当初合伙的工程师相继离去。
他能够坚持不懈地专注于研究,靠的是理想的驱动,陈富中很乐观地说:“专利能成功更好,不成功也没关系,自己这辈子也算是做过点事了嘛。”
理想驱动的坚守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并对发明者做着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对于更多的民间专利发明人来说,伯乐难寻,转让与推广一直都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蒙城县的沈玉山自己发明研制《戒烟降压利胆》戒烟产品,获得专利后一直没有找到合作方;经过7年的苦心钻研,市民李时太终于研究出省力自行车,并获得国家专利,投产上百辆之后无果……有些人几年的苦寻毫无结果,有些人已经放弃。
相比较而言,陈富中似乎还算是幸运的,至少在他的一百多项发明中,近乎一半都转成了生产力得到推广,且效果很好。
记者从市知识产权局获悉,仅2012年一年,亳州市共申请专利1828件,获国家专利局授权的有947件,其中个人发明获专利的有467件。
该局局长程莉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理念日渐深入人心,“非职务发明者”越来越多,可对于他们的发明创造,推广并不尽如人意。
为了帮助这些民间专利发明人找到合作单位,扩大信息渠道,市知识产权局会将每一个适用性较强的产品信息传递到安徽省信息服务平台,只是至今没有一个成功的合作。
“资金、推广、适用,这是阻碍民间专利发明市场化的最大阻碍,不少发明者资金有限,寻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合作企业非常难,另外,还有一些发明虽然吸人眼球,但企业和市场却较‘冷\’。”程莉如是说。
按照亳州市2007年出台的专利资助暂行办法,对于每一项发明专利给予2000元资助。程莉说,目前,市知识产权局正在向上汇报,有意将资助数额增大,鼓励更多人积极搞发明创造。另外,对于专利转让,他们将继续为发明者服务,努力让付出获得回报。
现在陈富中的研究所,只剩他一个人在苦苦支撑,虽名不副实,但这个简陋的工作室内依然在不间断传出奇思妙想。
新闻推荐
亳州市选拔105名“三支一扶”大学生 报名时间为5月11日至15日
本报讯 亳州市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为继续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今年亳州市计划选拔105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