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明节刚刚过去,在这个祭奠亲人的日子里,蒙城县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给本报寄来一封信,密密麻麻四张纸,写的都是他对父亲的追忆。他的父亲叫杨子仪,是1940年震惊皖北的“蒙城惨案”中四烈士之一。老人用颤抖的双手一笔一画写下两三千字,不仅包含着一位儿子对父亲的思念,更是想让更多人铭记这段故事。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在这个日子里,人们都在祭扫陵墓,缅怀先人。作为革命先烈的后代,我也想向大家讲一讲我的父亲——在震惊皖北的“蒙城惨案”中蒙城四烈士之一杨子仪。
父亲出生在富家
1906年,父亲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在蒙城县钟鼓楼南边的簧巷口,有一家大糟坊酱园棉花行,是祖辈们留下的祖业。在我记事的时候,棉花行生意很好,雇佣十多个工人,门面房产十多间,后面还有两层宅院,另外在黄大桥东还有房产十间。祖辈家产雄厚,曾有“杨半城”之称。
父亲杨子仪自幼勤奋好学,品学兼优。1919年,“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青年运动波及全国,正在读小学的父亲和同学们一道挥舞小旗,参加示威游行。1924年,他初中毕业后,便告别家乡,奔赴北京,寻求救国革命道路。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积极参与爱国活动。
投身革命搞活动
1926年秋,从北京回乡的父亲组织进步青年成立了“蒙光社”,并创办“蒙光周刊”,积极宣传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唤起民众觉醒,形成蒙城革命的新生力量,向蒙城的反动势力展开了猛烈斗争。
1929年,父亲同一些民主主义革命者组成蒙城县总工会,创建了“平民小学”,继续向封建反动势力开展斗争。1937年抗战爆发后,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革命,加入抗日队伍。1937年秋,蒙城地下党组织筹建党的秘密联络点——大同书店,父亲任名誉经理,倾囊筹集资金,开展革命活动。
坚守阵地遭逮捕
1937年冬,经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吴芝圃同志批准,父亲被发展为中共特别党员,直接与县工委书记单线联系。这时蒙城政治形势逐渐恶化,根据豫皖苏边区党委指示,将部分干部转移到解放区,并决定让父亲留下坚持地下斗争。
1940年初,安徽形势急剧恶化,白色恐怖笼罩蒙城。2月,反动派公然查封大同书店,逮捕了杨子仪、卢锡璜、尚志忠、李季臣等同志。
严刑拷打后被害
父亲被抓后,被关押在省保安六团驻地——城东扁担王庄,我们想去看望,但不允许。反动派昼夜严刑拷打审问,但他们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丝毫没有暴露党组织的情况,表现出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的赤诚。
父亲四人虽被拷打得体无完肤,国民党反动派却未能从他们口中得到半点共产党机密,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4月3日夜间,敌人偷偷地将他们活埋,制造了震惊皖北的“蒙城惨案”。
四烈士忠魂永驻
父亲被害后,日军时常侵犯蒙城,家里生意做不下去了,家境日趋衰败。母亲领着我们兄弟四人逃亡乡下杨寨落户,生活穷困。直至1948年,蒙城全境解放,我们全家重新回到党的怀抱,当时政府敲锣打鼓给我们家送上了光荣烈士匾。
2011年清明前,在蒙城县经济开发区庄子大道旁,县政府为“蒙城四烈士殉难处”庄严重建了一座高大雄伟的纪念碑。每到清明节,一些机关单位、学校都会去扫墓,杨家子孙后代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回到碑前,祭奠父亲。
杨子仪之子80多岁老人杨树梓口述 记者 丁静 整理
新闻推荐
“你作出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 蒙城县长车照启到蒙城县双涧镇看望结对帮扶对象
本报讯 4月29日上午,蒙城县委副书记、县长车照启到双涧镇看望其结对帮扶的困难户,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增强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双涧...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