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东南二十五里处,有一个地方叫“龙泉寺”。这地名源于当地曾经有一口龙泉井,旁边建了一座龙泉庙。如今,水井和寺庙已不复存在,只有其址上建起的“龙泉寺小学”,仍延续着人们美好的记忆。这“龙泉井”是咋来的呢?还得从宋代女英雄——红马金刀刘金定说起。
话说蒙城双锁山下小刘庄的女孩刘金定,九岁时被爷爷送到灵山道观学习武艺,十七年便学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刘金定学成归来,顺应形势,选定双锁山安营立寨,操练兵马,为民除害。附近村庄的姑娘小伙前来拜师学艺,很快便形成一支保家护乡的坚强力量——刘家军。
有一天上午,乌云翻滚,天气燥热。双锁山上,刘金定和她的姐妹们正在认真操练。就在这时,忽闻哨兵来报:南唐叛军的一伙土匪,昨夜偷袭了蒙城县城,打死居民十几人,抢劫财物无数,现在正向东南方向逃窜!
刘金定闻报,银牙紧咬,暗暗骂道:“可恨的南唐军,可恨的狗强盗!一次一次打到俺家门口,杀死俺兄弟姐妹,抢掠俺财物无数。此仇不报,练武何用!”遂亲点五百精兵强将,向县城疾驰。
不到一个时辰,大队人马便就到了县城。大街小巷狼藉一片,那些被贼寇抢劫的人家正在啼哭哀号,那些被贼寇点燃的房子还冒着白烟,那些被贼寇糟蹋的妇女正在痛楚中寻死觅活,那些被贼寇打死的死者家人正抬着白茬棺材出城掩埋……看罢此景,刘家军义愤填膺,马不停蹄,直奔东南方向追去。
时值农历六月,人马行在路上就像钻进蒸笼里,热得喘不过气来。行了二十多里路,太阳过午,刘家军又渴又饿,头昏眼花,马也热得通身汗水,直喘粗气,刘金定下令就地休息,埋锅造饭。人马解渴要水,烧火做饭要水,洗脸洗手也要水,可是附近却找不到水井,好容易找到几个村民一问,才知道用水必须跑到北边涡河里去取。刘金定心想,这里离涡河有好几里路远,这大队人马用水太不方便了,近处若有一口井那该多好啊!
想到这儿,刘金定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就地挖井!想当年在双锁山上,石头缝中都能挖出饮马泉来,如今在这平地上挖井岂不是易如反掌?可是,很快就遇到了难题——在这荒野之中,只有将士们携带的刀枪,哪里能找到挖井的工具呢?不挖井,这五百人马如何饮水,如何造饭,又如何追上逃窜的南唐贼寇?一时间,女英雄陷入无奈与愁苦之中。
愁苦之中,刘金定忽然想到学艺成功,下山前师父的吩咐:“你来观中学艺八载,平日照应为师,没少辛苦。如今你就要走了,我别无所赠,只将这把龙泉宝剑赠送与你,遇难时用它,能帮你一臂之力。”今天不正是遇难之时吗?想到这儿,刘金定面南而立,从腰间抽出宝剑,插在地上,然后双膝跪地,抱拳施礼,祭拜龙泉宝剑:“宝剑呀,宝剑,我本来想用南唐贼寇的血来祭你的,如今金定有难,就请你助俺一臂之力吧!”
刘金定拜罢起身,拔出宝剑在地上划了一个六尺方圆的圆圈。说也奇怪,就刘金定这么轻轻一划,圆圈内的土慢慢地往下陷去,很快现出了个七八尺深的水井来,水井内储满了清水,品尝一口,又凉又甜。将士们陆续打水解渴,饮马,有人想到这口井为刘将军用龙泉宝剑所挖掘,当即给它起了名字,叫“龙泉井”。刘家军人马饮了龙泉井水,暑热顿解,精神大振,再无饥渴之意,遂收起锅灶,翻身上马,追击贼寇而去。
当地人听说了刘金定用龙泉宝剑挖出龙泉井的事情,纷纷前来观看,尽情享受井水的清冽甘甜,尽情享受女英雄为家乡父老带来的福分。事后,当地人把这口龙泉井用青砖修砌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加以保护。到了元朝皇庆二年,又在井旁建了一座寺庙,叫“龙泉寺”,以此纪念女英雄刘金定。
新闻推荐
防灾减灾,他们有一套 亳州市多个社区成为国家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区
亳州市地处皖北,洪灾、旱灾、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图为2010年7月,谯城遭遇罕见的龙卷风袭击,民兵应急分队正在一乡镇镇抢险救灾。(资料图片)张延林 刘洋 摄古井减店村获“全国综...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