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华
“三”是个神奇的数字,老子说,“三”生万物。这里,我也借“三”字,概略地梳理一下自己的人生轨迹及感悟。
“三山”缘
青年时代,有三座山分别与我相伴四年,它们是吉林的长白山、宣城的麻姑山、蒙城的双锁山,它们标志着我35岁前三段迥然不同的人生旅程。
先说长白山。1972年底,我从蒙城一家工厂应征入伍,来到塞外的长白山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好一派北国风光。山上终年积雪,不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而且有人工培植的大片人参。全身心地“沐浴”在天然氧吧里,常年享受着山上水库流下的“矿泉水”,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山上山下,驻满了我们“二炮”部队与空军场站地勤人员,条件虽然艰苦,但“苦并快乐着”。严冬时节,训练、施工,零下近40度,内心却热情似火,充溢着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这儿是祖国的边疆,这儿是革命前辈打日本、斗老蒋的战场,这儿还是鲜、满、汉聚居交融的多彩之乡。每年春节,朝鲜族群众踩高跷、扭秧歌到军营慰问,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正是那四年军旅生活的磨炼,铸就了我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品格,培养了我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初步的组织能力,打下了我一生生活、工作的基石。
次说麻姑山。“溪流琴高水,石耸麻姑坛”。麻姑山因李白的诗文而闻名。1978年初,我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在这里迎朝阳,送晚霞,度过了四年苦读时光。江南春早,四月里的油菜花漫山遍野,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十一年后,重返课堂,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体会的。那是个疯狂“攻书”的年代,四年间大小数十次的考试、测验,成了同学们比武的战场。每天清晨,在山间弯曲的芜杭公路上跑步,是我的必修课。忘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让经济专业的学生“身价倍增”;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又让我们哲学专业的学生经历了一场学用一致的思想解放运动,亲身体验到哲学思维的价值。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电影“庐山恋”的上映,让我们首次见识到生活之美的多样性,开始挣脱那些禁锢思想的陈旧观念束缚;毕业之际,彭丽媛的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更让我们心中荡起对伟大祖国锦绣前程的无限向往,唤起对幸福生活最纯朴的渴望和追求。
再说双锁山。双锁山南依涡河,北连狼山,因五代时期女英雄刘金定而闻名。20世纪80年代,我在双锁山所在地蒙城县小涧区,度过了四年沐雨栉风的“区(乡)官”岁月。小涧山灵水秀、人才辈出,著名黄梅戏《天仙配》作曲之一时白林,就出生于斯。从务虚到务实,从理论宣传转到实际工作第一线,我身上有一股按捺不住的激情。1984年初,我刚到任,就感受到“早来的春天”气息。中央一号文件发出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号令,沉睡的山丘掀起了开发的浪潮,采石场、轮窑场应运而生。
双锁山烈士陵园一带,当年我们亲手栽植的冬青早已长成茂密的大树。还记得,集镇改造,把小涧镇街道由八米拓宽到十六米,并规定沿街建房一律要打两层楼基,这在当时开了全县的先河;还记得,用财政周转金补助农民引入秦川良种牛,第一批七十三头,运输途中还下了一个崽,刚到镇里就被“抢夺”一空;还记得,看到农村第一拨砖瓦房兴起时的喜悦之情;还记得,常年骑自行车在沙礓乡路、泥泞村路上,纵横穿梭“织布”时的其情其景。正是那四年,奠定了我今后工作,特别是农村工作的实践基础。
十二个年头啊,我最宝贵的青春时代,“阴差阳错”地与三座山峦结下了不解缘,在部队和地方两个大学校的熔炉中,在我国农村改革开放迈出划时代步伐之际,飘然而过。我为能在青年时代,在被高尔基称为“我的大学”里,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乘长风破万里浪”,与伟大祖国相伴成长,感到无上荣光。
“三农”情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是学哲学的,但命运却安排我分别在区(乡)、县、省干了十五年的“三农”工作,特别是1990年到1997年间,担任了八年的蒙城县农经委主任,不经意间实现了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变,成了个“三农”工作的“土专家”。
20世纪90年代,农业结构调整是重头戏。我们南学广东,北学山东。在种植业上,实行低改高、春改夏、旱改水,运用行政上“统”的力量,每年一个“工程”。改革耕作制度,变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多熟。1990年,杂交夏玉米的种植,由零一举推广到二十万亩,亩产由原来种大豆亩产不到二百斤,一下提高到五百斤。到1997年,夏玉米已发展到七十万亩,单产达八百斤。现在,蒙城的玉米面积早已突破百万亩,仍居全市之首。麦套棉面积由零发展到四十万亩。从河南引进的啤酒大麦,产量当年翻番,亩产从200斤提升到400多斤。在畜牧业上,大力发展肉、奶、役兼用型杂交牛,在20世纪90年代,年存栏量一直居全国县级首位,成为响当当的全国第一养牛大县。1994年,被称为第二次“土改”的全面土地调整中,我负责具体操作,全县二十多万农户,没发生一起出县上访。特别是给每个行政村预留了百分之三集体机动地,以解决今后公益事业的发展所需,对于化解诸多矛盾,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
回顾“三农”工作,我深感哲学的威力无穷。这里一般与个别、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另外,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否定之否定规律,抓主要矛盾、选好突破口,系统论观点,“扬弃”观点,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平衡与不平衡、“取”与“予”的关系……辩证思维,在三农工作中得到最生动的诠释和演绎。
三个“一”
在我平凡的工作生涯中,也有值得说道的地方,这就是三个“一”,即第一任蒙城县农经委主任,第一任亳州市委政研室主任,第一任亳州市委机关刊物《新亳州》的主编和创办人。从这个侧面,也可折射出亳州的发展变化,这里多说几句到亳州工作的点滴感受。
2000年10月,我从蒙师副校长任上,被考选到新成立的地级亳州市,主持市委政研室工作,一干就是十年,亲眼目睹了亳州的嬗变。
亳州是历史名城、药材之乡。但刚来时,除了古井酒厂一年交上几亿的税外,其他方面与蒙城不相上下,是一个标准的农村城市。市委、市政府办公借栖在市中级法院;光明小区南面,几乎没有像样的建筑;希夷大道还是一个弯曲的土路,晴天时尘土乱飞;破旧的公交车横冲直撞,还出过人命;药材大市场只是由房地产商出租铺位,内部完全没有监管制度;高等教育更是空白;撰写上报税费改革报告时,全市连个规范的基本数字都没有;与其他地级市相比,市直干部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先天不足……
十余年间,亳州巨变。南部新区拔地而起,二、三产业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大步向前,工作机制日趋完善,不拘一格选任人才……初步勾勒出市民的中国梦、亳州梦。贯彻科学发展理念,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和谐亳州、创新亳州、活力亳州、生态亳州、幸福亳州,作为建市后第一批公务员,作为伴随着、见证着亳州日新月异发展的新亳州人,我对亳州明天的腾飞充满自信和期待!
新闻推荐
10月10日,蒙城县100多位来自县老年体协、老干部局、城关镇老年大学的老人走上舞台,通过大合唱、戏曲、快板、舞蹈等文艺节目表演及柔力球、五禽戏等展演,展示老年人的...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