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女童潘迪的妈妈刘影,一时大意将女儿价值不菲的耳蜗忘在了浴池,返回后再也没有找到,女儿陷入了无声世界。11月24日,记者了解到,消息传出后,御园社区的环卫工人、民警、邻居和浴池老板等都行动起来,积极帮孩子找耳蜗。(见11月25日本报“热线”版)
电子人工耳蜗对于一名极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来说,那就是聆听世界的一双耳朵。10月14日晚间8时许,蒙城县城关镇居民刘影将10岁女儿潘迪价值不菲的耳蜗外机遗忘在了浴池的小床上。就在潘迪重回无声世界的这些天,一场“全城寻耳”行动在蒙城悄然展开。
帮10岁女童寻找“耳朵”,咋就成了惊动全城的大事件呢?
这只“耳朵”是蒙城一个困难家庭集全家之力花费20多万元为自己失聪孩子购买的人造耳蜗。由于这种耳蜗包括体内的植入体和体外处理器两部分组成,且是一对一配对,如果一部分丢失,另外的耳蜗也将失效,这意味着他们要再筹集20多万元,而孩子还将再受一次开颅手术之苦,这将是这个困难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在这场“全城寻耳”爱心接力中,从网络到现实,从论坛到微博再到大街小巷,从亳州晚报编辑到蒙城电视台记者,从政府高官到环卫工人,从白发老人到少年儿童,从民警到搓澡工,每个人没有了名利争夺,没有了排斥挤兑,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为了一个毫无相干的失聪儿童,奉献着自己的真心和热情,给初冬的亳州罩上了温暖的光环。大爱以微,大善以微,找耳朵,找到的不只是“耳朵”,而是亳州人的精神,是社会正能量的弘扬。
在蒙城这场“全城寻耳”爱心接力中,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民众向善的力量,看到了人与人之间久违了的那份信任和依赖,正因为有了这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城市才变得如此美丽动人、温馨而幸福。当我们不再抱怨社会人情冷暖、世间炎凉时,当我们把自己的善意传递出去时,世界也会因此而改变。
但是,潘迪的“耳朵”现在还没有找到,还需要您的“眼睛”,还需要您的帮助。笔者希望报纸前面热心的您:如果有亲戚或者朋友在蒙城,请您拨打一个电话问一下是否见过潘迪的“耳朵”,或者留意一下周围,询问一下“是否发现过此类物品”并告知“这事关一个4岁小孩早点听到世界的声音”。 郭学彬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今年以来,蒙城县总工会始终把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作为提升工会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职工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