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理由】
亳州市蒙城县退休教师刘坤峰,重拾音乐梦,12年如一日坚持到农村学校义务教孩子们唱歌,从来没有缺过一节课。
■ 本报记者 张岳
“小汽车呀真漂亮,真呀真漂亮,嘟嘟嘟嘟嘟嘟嘟喇叭响……”12月3日下午,容光焕发,一脸陶醉的刘坤峰老师,正在蒙城县岳坊镇刘桥小学一年级教唱儿歌《小司机》。学校里来了这位爱唱歌的老人,亳州市蒙城县岳坊镇的几所小学里,就经常传出快乐的歌声。
刚刚下课的刘老师,面色红润,声音略带沙哑,脸上挂着微笑。“我是国家拿钱培养出来的,要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这点无偿奉献微不足道。 ”刘坤峰说,这不是在讲“大道理”,而是说“大实话”。当年自己读书上大学、参加工作都是国家安排的,老了,更不能忘了这份情。
今年69岁的蒙城县岳坊中学退休教师刘坤峰,退休以来,在岳坊镇母集职中、冯庙小学、代安小学和刘桥小学,担任分文不取的 “编外”音乐老师。
刘坤峰早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从读大学到参加工作,他一直对音乐充满浓厚兴趣,传播音乐一直是他的一个梦想。 2000年,刘坤峰患白内障无法继续教学,提前退了休,第二年病情好转,闲不住的他决定教孩子们唱歌。
每天傍晚刘坤峰必看电视少儿节目,留心节目播放的好歌,“《我们多么幸福》这首歌就是从电视上看到的,让儿子从网上下到手机里,学唱了三天,才拿来教孩子。 ”手机对于刘坤峰来说,最大的功能不是通信,而是教学工具。 “手机天天用,坏得快,这几年用坏了三个手机。 ”
国歌,是老人每到一个班级教的第一首歌,第二首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刘坤峰不但教孩子们唱歌,还教孩子们读懂歌词背后的道理。
老人独居在岳坊镇的姜饭棚村,每天除了在小学教孩子们唱歌,还要种八亩地,自己洗衣做饭。每到周末,骑上自行车去县城住两天,领着孙子到处转转。“每天上午两节课,下午一节课。刘老师虽然是编外老师,但义务教唱12年,再忙,也没缺过一节课。”蒙城县岳坊镇刘桥小学校长余波说。
“儿子提出接我到县城安享晚年,带带孙子,共享天伦之乐。 ”刘坤峰笑着说。但他始终没去。 “县城有座私立学校高薪聘请他去教学,一个月几千块钱,他也不愿去。 ”刘坤峰的女儿刘小红说。
“城里的小学条件好,不缺音乐老师,乡村小学招不到音乐老师,农村娃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刘坤峰说,他不能离开乡间的土地,要一直站在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堂里,让农村娃乘上歌声的翅膀。
【记者手记】
老有所为,帮助农村娃健康成长;老有所乐,在发挥余热中延伸人生的“价值链”。退休教师刘坤峰,无愧最美“夕阳红”。
新闻推荐
蒙城县李大塘村把农民致富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抓手,共流转土地3000亩,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村民实现了土地流转费用和工资的双重收入,由去年人均7400元增加到8459.6元,增幅达14%。该...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