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新村要先富农
10月21日下午,与大周村一路之隔的农田里,一座座温室蔬菜大棚如同小山丘在地面上隆起。眼下正值黄瓜栽种的季节,村民周振前正和村邻一起在自家大棚内嫁接黄瓜苗。
十多年前,大周村就是附近有名的蔬菜种植村,可当时蔬菜种植并没有让这个村庄脱掉贫困的帽子。
“以前不知道种反季节蔬菜,卖不上好价钱,挣不了几个钱,也就能满足家里的基本开支,若是碰到自然灾害或者是行情跌落,更是赔得血本无归。”周振前说,有着十来年种菜经验的他,完全是靠着几年前建起来的这个日光温室大棚,才真正从泥土里刨出了“黄金”。
说起反季节蔬菜这条致富好路子,大周村民口里总会提到一个人,即大周村党总支书记杨华。
2004年,新农村建设在全市各地风生水起,可大周村却纹丝不动。杨华说,当时通过外出考察发现,有的地方不做规划,什么配套设施都没有,让入住的群众没办法生活;有的地方后期资金不足,新农村变成“马拉松工程”、“半拉子工程”。
带着这些问题,杨华召开村民大会集体讨论,让大家拿意见;村两委统一意见后决定,“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想办法带动村民致富,再进行新农村建设。
“大周村日照充足,土壤肥沃,无霜期200天左右,种植反季节蔬菜是条致富好路子。”2005年,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考察后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品牌农业鼓腰包
“这叫尊重民意。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只有民意才能体现公平,只要公平就能获得村民支持。”杨华说,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地盖房子,而是要使广大农民摆脱落后的精神面貌、提高物质生活条件,逐渐成长为具有市场意识的现代农民。如果农民住进新房后变得“一贫如洗”,就失去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确定了种植反季节蔬菜这条路之后,杨华和部分党员带头办起了“天意蔬菜专业合作社”,搞特色蔬菜种植,并注册了“天意”牌蔬菜商标。
起初,看到有些群众担心做不好赔本,党员就带头建起了日光温室,试种蔬菜新品种。失败了,党员干部自己承担;成功了,带着村民推广种植。“先干给群众看,再带着群众干”,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大周村的反季节蔬菜越种越多、越种越好。
眼下,周振前家的温室大棚里栽种的4000多棵黄瓜,刚好能赶在春节前收获,碰到好行情,入账四五万元不是问题。周振前说,去年春节前黄瓜刚上市时,卖到3元钱一斤,每天数着大把大把的钱甭提多高兴了。
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大周村蔬菜在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打响了牌子,合作社生产的黄瓜、番茄、苦瓜、辣椒、马铃薯等五个品种,先后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目前,“天意”合作社统一采购种苗、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残检测、统一包装销售、统一品牌宣传,一座日光温室大棚的效益达4万元以上。
(下转04版)
人均收入过八千,一年建起新农村,水泥路修到大棚边……在亳州市提起大周村,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党的政策好,新农村建设给大周村村民指明了致富路。”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政策一样、机遇均等,大周村凭啥“显山露水”?有着近20年基层党支部书记经验的杨华清楚,产业培育与新农村建设二者密不可分,只要先让村民迅速富起来,新农村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大周村位于谯城区十河镇西3公里,距离城区15公里,辖13个自然村,3500人,耕地面积6500亩。规划一个中心村,一个基层村,中心村规划405户,已建成400户,基层村规划350户,已建成300户,基础设置配套齐全。近年来,大周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合作社,现有阳光温室大棚500亩,阳光棚1000亩,已成为安徽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新闻推荐
苏鲁豫“重阳敬老” 大型旅游团来亳“养生” 这是继接待浙江台州400人团队后,亳州市迎来的又一批大型旅游团队
本报讯 10月20日上午,亳州市迎来苏鲁豫三省“重阳敬老”大型旅游团约620名游客,此次来亳的游客团队包括河南驻马店400人、山东泰安150人、江苏南京70人。这是继接待...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