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李先生用电子邮件给我发来一张照片,是李承先的巴图鲁名号牌,巴图鲁是满清政府授予立下卓著战功将军的勇号,译成汉语即英雄好汉的意思。和清末亳州众多巴图鲁们一样,李承先的勇号是在与捻军作战时获得的。
如果说,历史如绳,那么咸丰五年(1855年)无疑是亳州近代史一个重要的结点。这一年十月,捻军张乐行兵围亳州城,困城十三日,炮打东门内,百姓多死伤。匹夫一怒,亳州城里崛起了蒋东才、刘廷、李承先。这三人,率民团,乘夜色,缒城出,焚炮台,破捻营,以寡胜众,记为传奇。哥仨自此从军,接连与捻军鏖战十余年,捻军灭后,又继续为国家南征北战东挡西杀,转战千里立下功勋,功成名就,在亳州开创了蒋、刘、李三大家族。这些事,在《蒋东才》一文中已经写过了。
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多年来对捻军一面倒的歌颂,才使得我有机会发掘蒋东才、李承先这些“反面”人物的闪光之处。这个世界理性且宽容了,不但早已肯定了“捻军”——在暴虐治政下人民起义的正当性——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的“当人们无路可走时,还有最后一条路,那就是犯罪。这,并没有什么好羞愧的。”也逐渐正视了“捻军”们的历史局限——在打破旧秩序时,暴力只会对更多无辜者造成更多伤害,这些被伤害的,难道就不需要一个保护者吗?这就是李承先们站出来的意义。纲领的崇高,并不会消灭人性的劣根,虚无口号下切实的利益,也能助长更多的伪诈与投机。已经太久了,并且还在——我们的思想还在捻军与清军之间左右失据彷徨不定,还好,我们还始终对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充满着期盼。
拗口,是吧?呵呵,我也这么觉得。这也许是这个系列中最后一篇提到捻军的文章,因此絮叨些,算是对这篇公案作个了结。但——李先生的意思是,要写李承先,就别再多提什么捻军了。好吧,我的正式叙述,就从打完捻军开始。
打完捻军,李承先已因功授从一品提督衔,先后赐“节勇巴图鲁”、“志勇巴图鲁”勇号,实署正二品河北镇总兵,镇守潼关,为大清国一员重将了。刚一上任,李承先就为民除害,出奇兵一举歼灭了啸聚于同州府松树屯,祸害乡里无恶不作的土匪。一时间军民大悦,将其比之唐代大破摩云山匪窑的李罕之,因此贺号李摩云。
摩云将军,这是民众给予李承先的勇号。
一
因写文章结缘,在网上遇见一位姓李的先生,是李承先的六世孙,他对药都八大家旧事有研究,因此,多承他的指教。一次他说起,承先公晚年曾对着铜镜用胶泥自捏了一个塑像,有一尺来高,后来供在了李家的家庙里,李先生的一位姑奶小时候还见过。塑像自然早已不在了,李先生的心愿是:有没有这样一种刑事技术,仅凭姑奶的描述,能将先人的肖像还原?我很愿意帮他,但因已离开刑警多年,情况不熟,只好咨询朋友,结果是我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他:技术是有的,但要应用于民事,手续会很麻烦。
二
李承先最爱读戚继光的传记和兵书。李承先是晚清最早与日军对阵的将领,他曾说,如今如将者,最该揣摩对付倭人的战法,日本狼子野心,觊觎中国久矣,两国之间迟早必有一场大战。
1874年,左宗棠以倾国之兵西征伊犁,日本乘机入侵台湾。一览中国近代史,凡中国国运危急关键之时,日本必定落井下石,本性使然。天下名将倾西北,东南海防无将无兵何以应对?闽浙总督李鹤年想到了李承先,此时李正在家乡服丧,故缺席西征。三年丧期将满,李承先在家乡接了圣旨,于是就地募集颍、亳勇士两千人带往福建,驻扎海防一线泉州,建关筑寨,日夜操练,做好了随时与日军武力交锋的准备。同治年间,清政府国力尚强,治政尚属开明,此次台湾事件的处理上,清政府展现了较为强硬的姿态,一面与日军交涉,一面积极备战。对峙半年,日军不服台湾水土,三千先遣士兵病死较多,日本政府眼看占不着便宜,被迫放弃军事占领台湾的计划,转而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经过一番外交斗争,两国签订《北京专条》,不久日军就撤退了。李承先枕戈待旦,直待台湾危机完全平息之后才带兵返回亳州。日本对台湾的首次侵略以失败告终,李承先为保卫国家海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承先驻防福建时年仅38岁,20年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验证了他关于中日大战的预言,但他已经去世三年了。据国史记载,李承先操练士兵,必亲力亲为,经年积劳成疾,逝时年仅55岁。李承先呕血练兵,是在做准备吗?日本人称甲午之战为赌两国国运的战争,准备了几十年,嘲笑“老大帝国”昏昏睡梦中。一人醒又如何?清朝在政治上、军事上存在着太多遗憾,自身软弱,内耗严重,完全不了解对手,只能败得惨烈。多位亳州籍的将领参加了甲午陆战,马玉昆先胜后败,姜桂题血战失利,杨寿山壮烈战死。 当落日苍黄,血沃冻原之时,悲怆的将领们,也许会忽然想起那位爱读戚继光兵书的老乡——李承先。
任何时候,愿意睁眼看世界、看将来的中国人都太少了。
三
李承先出身贫寒,从军以前,涡河边上扛麻包为生,但他好学,虽军旅倥偬,总也手不释卷。这一点上,要比一辈子听人念公文的姜桂题强。蒋、刘、李哥仨,蒋东才被称为智将,刘廷被称为猛将,唯李承先被称为儒将,是最具文人气质的一位。我的朋友李先生保存着先祖承先公手书的一张请柬,小楷字迹端正秀雅,足以令当今很多书法家汗颜。
将者阳刚,李承先治军是“刚直严毅”(《清史》);儒者淳然,李承先为人则宽厚大度,仁善正直。亳州当代美术家林琳先生曾为花戏楼广场创作“亳州老城”浮雕,就有“乐善好施”牌坊的图案,老辈人都还记得有这个牌坊——光绪皇帝为表彰李承先的善行而敕建的。据亳州志书记载,李承先曾两度回亳,居家五年,其间修书院、设粥厂、赈灾民、施义田、起文社、设义塾,记有大善行十四次,小善行不可胜数,乡人呼之为“好义马”。
李承先原本是个穷光蛋,只是当大官以后才有很多钱来做善事。一当官就有钱做善事让我耿耿于怀。当官和发财当然不应该画等号,但是在清朝末年,的确一当官就会很有钱,我们就当是落后时代的局限性好了。退一步想,有钱了会拿出来做善事,总比不做强,对吧?
我们要脱离时代背景考察李承先,李先生不愿我多说捻子,我不愿多说这些善事。做减法后,李承先这个人物反而更清晰了些。我要立论,说的是十四件善事以外的两件事。
光绪十四年,李承先兼任河南河北镇总兵,并办河南通省营务。这一年修黄河,河道工程将成未成,已转任河道总督的李鹤年不知基于何种考虑,要上奏停止黄河工程,李承先闻讯急往拜见,力争工程事关重大,以万千人性命计,定要有始有终,不可遽然停止。李承先为什么要争?我们看看后世那些烂尾工程就很好理解了。李鹤年是老上级,李承先才敢犯颜上谏,并最终说服了李鹤年。后来黄河水患,开封城得以保全,乡绅百姓想起已去世的李承先,集资为他立祠纪念。
次年正月,河道功成,将要遣散土夫徭役数万人,因官府处置不公,河工们被人鼓噪起来,一呼万应,在朱仙镇扯旗造反。须臾河南一省大乱,提督董明礼被围,巡抚倪文蔚议剿,兵戈将起,眼看又要杀人如麻血流成河啊。
这种民乱,历史上多的是先例,打起来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官府很快取胜,死个几千几万人,染红一两员将官的红顶戴;二是官府初战失利,反叛军突破包围,与其他地方的河工、受苦民众联合起来,军队旋即扩张十倍,便又是一个捻子、太平天国,然后再以举国之兵剿个几年、十几年,事后论功行赏,打着包晋升一品、二品大员!有仗打才有军功立啊,才有军饷批啊,哪儿有不喜欢打仗的将军呢!
可李承先心中不忍,挺身劝阻。高层开会,箭在弦上,老李不让打?怎么办!老李你说怎么办?李承先长叹一声,一拱手:我走一趟吧。一人一马,径向敌营去了。这话怎么说的?他要独向虎山行,舌降十万兵。
《清史稿李承先列传》中这样记载:“(承先)乃单骑往抚,先遣一骑报之,众闻其至,迎至寨外。承先解谕百端(百般劝解),杖其前者数人(把事件相关的几个人按倒了打屁股),馀皆愕错,受部勒(听令了)。乃先获明礼回省地(人质提督被解放了),承先驻朱仙镇(他没走)。五月份起,遣弁押土夫出境(都送回家了),无一喧哗者,盖夙服承先威望也。 ”
只身深入虎穴,说上几句话,打得几个人,几万人造反的事件就解决了?李承先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做事后诸葛亮,来分析分析。
一者,李承先对形势有准确的把握。造反河工们的心理也是骑虎难下,不是无奈,谁舍得性命造反啊!官府要能留一线生机,谁不盼着活着回家和妻儿老小团聚啊。看清楚这一层并不难,还需要有担当指出来。二者,要招安,谁有资格去招这个安?说话算数,河工们才能信你,把性命交给你,有这样威望的人并不多。至少,李承先是一个。然而,再有威望,把局面看得再透,谁又敢去呢?惜民如子,以身许国,这些场面话说说也就罢了,混到一二品大员的,谁不是家大业大,神仙富贵!提着脑袋办差,何苦来哉呢?
老子《道德经》有言:“吾有三宝,一曰慈……慈故能勇。”李承先义无反顾地去了,救下数万人。他是先有仁慈之心,后才有这弥天大勇啊。
(下转1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 2月25日凌晨,国家发改委上调成品油零售价,汽油每吨上涨300元,柴油每吨上涨290元,年内首次价格调整在元宵节后变为现实。昨天,记者走访了市区加油站点及车...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