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报道的事儿我以前也遇到过。”本报昨天的报道《谢谢你,陌生人》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很多读者表示,学习雷锋精神,可以消除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感,使之互相信任,即使是素不相识也能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信任与被信任都是一种幸福
“当时听那个孩子喊我奶奶的时候,我眼泪都快流出来了。”虽事情已过去几个月,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市民李桂芝记忆犹新。
去年冬天的一个上午,李桂芝老人准备去老邻居家串门,刚出门就被眼前的一幕吓了一跳,“一个穿着单褂子、浑身特别脏的人在门前蹲着啃干馍。”年过八旬的李桂芝发现小伙子眼神里也充满了戒备。
“看着他年龄和我孙子差不多大,冻得一直蜷缩着,我的心就软了。”于是,李桂芝返回家中,将儿子的一件棉大衣和一杯热水拿给了门外的小伙子。小伙子介绍,他是被骗进了传销组织,后来好不容易逃了出来,虽然身无分文,却不敢再接近陌生人了。
李桂芝又给他拿了100元钱和几件厚衣服。“谢谢奶奶!”小伙子突然跪在地上,对着李桂芝磕了一个头后才起身离开。“那种被人信任的感觉,是很幸福的。”一直到现在,李桂芝仍忘不了那个和自己孙子一般大的小伙子。
“忘不了那次没带钱包时,好心人帮我付的公交车钱”、“我脚受伤时,背着我上楼的水果摊老板,我得感谢他”、“谢谢帮我搬运行李的火车站义工”……不同的事情,相同的感激。不论是寻求帮助还是主动帮助别人,迎接你的不是猜疑、冷漠的表情,而是信任的目光,你是幸福的。
用正能量拉近陌生的距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善良的角落,都喜欢那种被人关怀与关怀别人的感觉。”亳州一中心理辅导中心老师王继峰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人都需要的爱的本质是不变的,大家对正能量的呼唤也是不变的。
王继峰表示,对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很多人看到的是阴暗的一面,而忽视了积极、正面的大部分,从而导致了戒备心理的出现。“正能量的升华就需要榜样的力量去引导,需要一个又一个的‘雷锋\’出现。”王继峰就告诉自己的学生,只要用心去感知,一定会发现身边处处都存有温暖。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中,从不缺乏对于友情与爱的赞美,而这些真、善、美的文化也成了人们行为的准则。“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是人的本能。”谯城区团委书记梁超说,针对典型的善举,团区委会专门设置了表彰制度,目的就是以榜样的正能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撒“爱的种子” 将爱心传递
谈起如何与陌生人相处时,很多人都表示生活在现代社会,不可能每个人都像鲁滨逊那样有一个孤岛,与其冷漠相对,倒不如真心以待,互相取暖。
“教会孩子防骗技能与法律常识,益处远远大于教会他们不要理睬陌生人。”青云小学老师何影看过本报刊登的《谢谢你,陌生人》一文后表示,在法律保障、道德建设健全的情况下,作为一名老师要做的就是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将学雷锋做好事的观念深入学生心中。
“我们会教会孩子感恩,也会教导他们将感受到的爱传递下去。”何影说,只有将爱的种子传播开来,人人都感受到温暖,距离才会拉近,彼此才能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今正在北京工作的亳州小伙儿薛雷每逢节假日都会去社区做义工或去景点做免费向导。“因为我是受到很多陌生人的关怀才能从名牌高校毕业,改变了生活方向。”从一个家境困窘的农村孩子到如今在大城市有了自己的事业,薛雷对支持他读书的众多陌生人始终怀有一份感恩。也正因为如此,薛雷从上大学开始,就加入了义工的行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更多的陌生人感受到温暖。
“让爱与信任的种子在陌生人心中生根发芽,相信所有爱汇聚起来,一定会成为最温暖的洪流。”在学雷锋日到来之际,一位网友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记者 李锦文)
新闻推荐
3月3日,团谯城区委联合亳州三中组织100多名学生参加“学雷锋,我奉献,共建美好家园”志愿者服务活动。图为学生们正在学习交通指挥手势。 记者 朱明光...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