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则有关地名变更的信息牵动了不少合肥市民的心。事情源于一条内容为“七桂塘可能要改名为香街”的微博,在被网友多次转发后,许多“老合肥”都对曾为城市十景之一的“七桂塘”会否消失感到担忧。有关部门随后解释,“七桂塘”并未改名,“香街”或将成为多条街巷所在的片区名称。
改名风波原是一场误会,让念念于此的“老合肥”们放下了心。对于与这座城市相伴成长的他们而言,留住老地名,便是留住一段记忆,留住一条与城市连接的精神纽带。
近些年,因老旧街区改造等原因,一些城市的老地名迅速消失,如南京近年来消失了近2000个老地名,苏州有1100多个老地名湮没在城市建设中,广州近20年则有超过2000个老地名“随风而逝”。老地名大量消失,正是造成“老合肥”对“七桂塘”更名传言高度紧张的心理背景。
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面对那些相沿数十年上百年乃至千年的老地名,成为许多城市的管理者共同面对的课题。老地名不只是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它的背后,往往记载了一个地区、一个阶段的地貌、物产、风俗、传奇故事等信息,称得上城市历史的“活化石”。城市的生命,因为一个又一个古老的地名而丰富、厚重;城市的血脉,也因老地名而存续久远。倘若合肥没了“三孝口”“四牌楼”,安庆没了“枞阳门”,亳州没了“北关”,多少会让人觉得,这座城市失去了些什么。
时代变迁,后来者在改造城市的同时,有着更名易辙、书写新篇的冲动,并非不可接受。倘若新的地名能够在延续城市记忆和适应时代变化间取得某种平衡,找到契合百姓情感需求和现实需要的最大公约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近年来,城市地名的命名中出现过度洋化与商业化的倾向。一时之间,遍地“乔治”“内森”“托斯卡纳”,满眼“豪庭”“雅苑”“世贸城”,让人恍惚不知身在何处。从这个角度看,合肥市有关部门保留“七桂塘”老地名,显得尤为可贵。
承继传统和与时俱进并不矛盾。一些道路桥巷,虽然宽窄、建筑材质等发生变化,并不影响旧名称的延用。一些改建后确需更名的,也可移花接木,将老地名嫁接其中。合肥市有关部门称将在七桂塘周边整理出七条以“桂”字命名的小街巷,正是在创新的同时守护传统的好做法。
城市没有记忆,也就没了灵魂。老地名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留住那些具有历史文化符号意义的老地名,城市才不会变得充满陌生感,生活于其中的人,才会感受到它生命的温度。
执笔:汪国梁
新闻推荐
3月10日 3月11日合肥 晴到多云 5~16℃ 多云转小雨 9~20℃亳州 多云转晴 6~17℃ 多云转阴 9~19℃淮北 晴 6~17℃ 多云转阴 9~19℃宿州 晴 4~17℃ 多云转阴 8~19℃阜阳 晴 3~17℃ 多云转阴 8~19℃...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