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武长鹏
新春伊始,雾霾再次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从日常生活中的戴口罩、调饮食,到外迁甚至关闭一些污染企业,虽然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理作用,但仍不能从根本上阻止雾霾“发作”。近日,亳州市以争创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为抓手,在应对雾霾上主动作为,树立打持久战的恒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和相对粗犷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了“环境欠账”。 “人定胜天”不再为人们津津乐道,反之是对自然规律的重新审视和重视。相对于治理的困难,防比治更重要。
如何防范?打主动仗。亳州市正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力求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简单来说,就是改变落后的工业生产方式,进行技术革新,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渐降低污染排放。
目前,亳州已着手制订相关实施方案,遵循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的发展理念,创新支持政策和措施,强化新能源规划与城市节能、供热和配电网规划实施衔接,推动各类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城市区域供电、供热、供气、交通和建筑中的应用。
前不久,国家能源局确定81个城市和8个产业园区作为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和产业园区,这些城市将在新能源应用、低碳经济上,形成防治污染的合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杜绝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好打持久战、攻坚战的准备。
新闻推荐
根据安徽省环保厅环境监测站提供的数据,2014年2月,全省可吸入颗粒物月均浓度为90微克/立方米,比上月下降45.5%,比2013年同期增长7.1%。具体结果见下表。2014年2月全省16个地级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排名...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