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哈密瓜装箱
从亏损十几万,到如今年获利20万元,小小的哈密瓜让靳家的生活更加甜蜜
10万斤瓜 一周被抢购一空
去掉人工、种子和大棚等各项开支,20亩地可以获利20万元!谯城区十河镇路楼村村民靳华清种植哈密瓜尝到了甜头,现在他又流转了一百亩土地准备扩大种植规模。“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比出门打工强多了。”靳华清笑着说。
7月4日,在谯城区十河镇路楼村东侧,有8个塑料大棚,进入棚内,热气扑面而来,地上堆放着干枯的瓜秧。几天前,这里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
“瓜都卖完了!这几天还有人打电话问可有了,都不够卖的。”靳华清的儿子靳涛笑着说。这片大棚就是他们家的,从开始上市到拉秧,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20亩地大约10万斤的哈密瓜被抢购一空。
靳涛算了一笔账,去掉种子、肥料、人工等各项开支,这20亩地一共赚了10万元。“今年还能种一季,到7月中旬就可以下种,10月中旬左右就能上市了。”靳涛说,这一季的瓜又能挣10万元,或者更多,“因为西瓜和桃这些水果都下去了,哈密瓜的需求量会更大”。
“老瓜农”初期投资十几万元“打水漂”
能有现在的收成,靳涛说,他的父亲靳华清“功劳”最大。
靳华清从2006年开始在海南省的一家哈密瓜种植基地打工,看到行情比较好,而在多年的工作中,他也掌握了种植技术,他就有了自己回老家种植哈密瓜的想法。
2013年,回到十河镇老家的靳华清建了一个大棚,先种植了几百棵尝试一下。“个头比海南的要小一些,但是口感也很好。”靳华清说,试种成功更加坚定了他种植哈密瓜的决心。
对于靳华清的计划,不仅很多村民也不看好,他的妻子付玉荣也表示反对。“西瓜才几毛钱一斤,这哈密瓜一斤两三块钱卖给谁!”付玉荣说,这投资得一二十万块钱,风险也太高。
2014年,靳华清不顾妻子的反对,用自家的加上流转的共20亩土地建了8个大棚,开始种植哈密瓜。由于连续阴雨天,加上大棚建得不标准,被大风掀开了,那一年投资了大约十八万元,只挣了一万多元。“我并不灰心,因为我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只要下回种的时候注意就行了。”靳华清说,他重新对大棚进行了改造,并积极和海南、山东的技术人员沟通,在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同时,也解决了哈密瓜容易出现的炸裂问题。
又添一百亩扩大种植规模
今年,靳华清种植的哈密瓜每亩产四五千斤,一上市就被阜阳的一家经销商给“包圆”(全部收购)了。即使是有些瑕疵的瓜,也被附近的水果贩抢购一空,“两块钱一斤,在地头就卖完了。”
如今,靳华清又流转了一百亩土地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对于销路,他一点也不担心。“只要瓜的品质好,不怕卖不出去。现在好几个外地的客商跟我联系,要收我的瓜。”靳华清说,他种植的哈密瓜名叫西州蜜25号,口感比较好,但比较“娇气”,种植的难度大,所以很少有人种,这也导致他种出来的瓜很抢手。
靳华清和儿子靳涛商量好了,等瓜的名气打出去了,他们就注册商标,并成立合作社,也带动周边的群众共同致富。
“外出打工毕竟不是长法,年纪大了还是要回老家。现在在家搞点种植,钱没少挣,还能照顾家,比出门打工强多了。”靳华清说,不论是搞什么项目,除了要有特色,还要保证品质,这样才有市场。
(记者 蒋加磊 文/图)
新闻推荐
7月6日,是亳州市中考生开始填报志愿的日子。这两天,部分高中学校透露出来的最低招生录取分数线,以及民办学校只招收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志愿空白的考生等传言,严重影响着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方面的选...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