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河,亳州人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亳州人依托她的航运之便,把当地物产顺水运出,又把所需物品船载以入。昔日亳州城内的涡河上下,帆樯如林,桅杆林立。白日岸边七行八市,热闹非凡;夜间水上灯火点点,渔舟唱晚。这就是旧时称为沿河一条街的繁荣景象。
但是,同其他河流一样,涡河在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两岸带来些许不便。
首先是交通。虽只一水之隔,但路为河断。人们要往来,桥成了沟通两岸的纽带。于是,从古至今,人们曾多次在涡河上架起了各种桥梁,以作通道。有史可查的有宋代的“灵津渡”古桥,明代的范公桥,清代的普济桥,从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后有江桥、二桥、新桥、太平桥、马厂桥等,这些桥虽能连接两岸,怎奈多系木板结构,只能行人,不能载重。一遇暴雨和涨水,或被冲毁,或被拆除,行人往来,只有靠浮桥和船渡。为适应现代运输需要,1969年9月,国家投资200万元,在城东北部连接311国道处兴建人民大桥,这是亳城涡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1989年4月,为缓解人民大桥的交通拥挤,政府又投资148万元,建人民大桥复线桥。以后许多年限于资金和技术,亳城涡河上再没建桥。老城区内,两岸往来,仍借助浮桥和船渡,车辆往来需绕道人民大桥。由于交通不便,出行困难,涡河北岸各业萧条,发展缓慢,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时光到了2000年——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古井集团和大地集团,以现代企业睿智的目光,意识到沟通涡河两岸,不仅能拉动亳州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生活,同时也蕴藏着巨大商机。于是,当亳州人刚刚迈进21世纪的门槛时,两座现代化大桥——灵津渡大桥和大地桥,像两道美丽的彩虹,凌空飞架在涡河之上。
新建的灵津渡大桥位于原灵津渡桥旧址东,南接新华路,北连古井丰水源小区。1999年古井房地产集团投资1500万元,民众捐资100万元,合肥市政设计院设计,铁十四局四处施工。桥全长300米,宽18.5米,1999年10月开工,2001年元旦竣工通车。
大地桥,位于原太平桥旧址,南接明清老街,北与105国道相连。由原亳州市大地集团、亳州市土地局投资近千万元兴建。桥长270米,宽20米。安徽水建公司四公司施工,1999年9月29日开工,2000年10月1日竣工。
两坐大桥建成后,把涡河两岸连在一起。对缓解亳州城市交通压力,构建亳州城市新框架,促进涡河两岸经济协调发展,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容,促进亳州旅游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都有较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被亳州人民称为“德政桥”和承接亳州文明、沟通亳州未来的“跨世纪桥”。桥上每日人来人往,车流如注,交通便捷,人们不再为过河而犯愁了。省重点中学亳州一中、有百年历史的老校风华中学、市重点小学夏侯小学等名校纷纷在涡河北岸建立新校或分校。兴邦剧场、双语幼儿园落户于古井丰水源小区。“龙华迎”度假村、小高层楼群、别墅区也屹立在涡河北岸。几年间,一个新兴的文化教育区域初具规模。涡河北岸以两座大桥的建成获得了新生。
古井集团、大地集团架桥修路,献爱心于社会,同时自己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两大集团在涡河两岸开发的房地产,由于教育的拉动,供不应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新闻推荐
在给哈密瓜装箱从亏损十几万,到如今年获利20万元,小小的哈密瓜让靳家的生活更加甜蜜10万斤瓜一周被抢购一空去掉人工、种子和大棚等各项开支,20亩地可以获利20万元!谯城区十河镇路楼村村民靳华清种植...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