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冬正在测量钢筋间距
工作中的王玉林
张玖兰手拿氧气割枪正在切割钢板
张玖兰:头顶是骄阳 胸前是烈火
眼下,亳州市进入持续高温酷暑期,然而在“烧烤”天气之下,城市建设者们依然冒着高温酷暑,奋战在施工现场,为城市的发展建设而辛勤劳作。近日,记者走近城市建设者,目睹他们头顶烈日、大汗淋淋、衣服湿透了一遍又一遍的工作常态。
7月18日下午三点半,市区汤王大道涡河隧道工程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一派忙碌景象。
烈日下的建设者中,电焊工张玖兰的工作显得尤为“煎熬”。全副武装的他右手拿着一把氧气割枪,枪口吐着熊熊火光,正在对一些钢板进行切割。
张玖兰大汗淋淋,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往下流,挂在脖子上的毛巾已被湿透。每隔一两分钟,他便习惯性地用另外一只手扯着毛巾角拭擦脸上的汗珠。
头顶是骄阳,胸前是烈火。张玖兰说,在这样的天气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热,这种热不仅是晒的热,更是烤的热。
“割枪口吐出来的火有3000℃左右,我虽然尽量让身体距离火光远点,但胳膊长度有限,身体直接感受到的温度也很高。”张玖兰说,也正是这种原因,他身上虽然大汗淋淋,外套却很难浸透。
作为一名电焊工,张玖兰已经习惯这种工作状态。“夏天热冬天暖和,各有利弊。”张玖兰乐观地说。好在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项目部已经调整工作时间,中午10点至下午3点,工人放工休息,张玖兰也避开了每天最热的时段。
王玉林:干活中最期盼来点风
7月18日上午9时许,市区文帝街北侧东城海子清淤工程施工现场,这个往日的臭水沟,如今河水清澈,两岸风景秀丽。主体工程已经结束,现场仅剩下绿化、立面装饰等工作,施工人员并不是很多。
骄阳下,岸边正在砌墙的建筑工人中,王玉林算是年龄最长者。他今年60岁,家住谯城区牛集镇。王玉林手里拿着工具,站在架子上忙碌着,单薄的短袖上衣已全湿透。
“这个时候最期盼的就是来点风,衣服湿透了,风一吹凉凉的。”王玉林朴实的语言道出现场每位建筑工人的心声。
“夏天干活就是这样,衣服一天湿透很多遍,都习惯了。”王玉林说,虽然自己年龄大,但较年轻人而言,他更耐热。
在该工地干了一年多,王玉林说他见证了东城海子从臭水沟到景观河的每个阶段。如今,工程接近尾声,该水域及其两岸绿化逐渐漂亮起来,这种嬗变,与他以及其他工友每天的辛勤劳作分不开。
“这是个惠民工程,整治后两岸的居民是最大受惠者。”王玉林说,干活虽然累,但每每想到自己的努力能给千家万户带来生活幸福感,再热再累也无怨言。
据了解,亳州市华佗广场棚户区改造——东城海子清淤工程预计8月底全部完工,届时这里将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郭冬冬:脚底像是踩着“风火轮”
7月18日下午四点半左右,市区汤王大道涡河隧道工程施工现场,忙碌的人群中,除了建筑工人,现场技术人员也是烈日下的坚守者。
今年28岁的郭冬冬是一名现场技术员,头戴工程帽,奔波于现场各个工序间,进行质量把关及工序验收工作。身穿短袖T恤的他,胳膊上已经呈现明显的“分色线”,黑白一目了然。
与一线工人相比,郭冬冬虽然不用搬砖砌墙,但工作一点也不轻松。“工人干的每一项活都得严格把关,不能有一点马虎。”郭冬冬手里拿着一把尺子,在钢筋支架区不停地测量间距是否达标。
腿不停地走,汗止不住地流,郭冬冬胸前与后背的衣服全部湿透。“只要项目开工,我们就得在现场盯着,不停地走不停地看。”郭冬冬说,他负责的区域是隧道南岸600多米的施工现场,而这段路他每天要来来回回走无数遍。
采访中,记者看到汤王隧道南岸雏形已现,这份成绩与烈日下的每位劳动者的努力分不开。据了解,该项目目前已完成涡河及洪河一期围堰施工,隧道主体结构敞开段挡墙10个节段施工完成,暗埋段施工正在有序推进,预计年底可完成一期主体结构施工。
(记者 丁静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12日上午,在谯城区魏岗镇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孟广华人民调解工作室”成立。如今,亳州市类似的人民调解工作室...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