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漫谈中国诗词
本报讯 8月22日晚,第四十三期“道乡说道”如约而至,市作协副主席、谯城区作协主席杨勇应邀前来漫谈诗词,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品读诗词文化的盛宴。
论坛伊始,杨勇首先向观众介绍了本期的主题,即“谈中国诗词‘境界\’”以及诗词鉴赏相关的内容。杨勇坦言如果想要讲得生动,最好的办法是小切口,选择一些好的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然而自己的题目虽然有些宏大,但是通过有趣的例子,也能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杨勇说本期论坛要帮助读者找到诗词鉴赏的尺子。他先给观众举了个例子,父子二人喝到好茶,分别会如何形容?父亲会说:“此茶口感饱满纯正,入口即化圆润如诗,随之而来的是持久迅猛的回甘,茶汤橙黄透亮,幽香如兰,韵味十足,是难得一见的茶中佳品!”儿子是怎么说的呢?“好喝!太好喝了!再来一口。”
品诗就如同品茶,许多人只知其好,但不知其好在何处。这就是批评家和爱好者之前的区别,批评家有一把语言的工具,一把语言的尺子,品读诗词,读者也需要一把尺子。
从古至今,论诗的尺子很多种,比如“兴趣”、“神韵”、“格调”、“性灵说”等。及至清末,王国维先生参证西哲,拈出了“境界”二字,尺子的刻度才更精准了。杨勇先生要讲的就是诗词中的“境界”二字。他先从剖析“境界说”的概念入手,紧接着从“真与不真”、“工与拙”,“有我、无我”、“写境、造境”、“境界的大、小、高、低”、“隔与不隔”六对辩证关系进行细致阐述,目的是向大家推荐一把鉴赏、衡量诗词作品的尺子。
杨勇说“工与拙”就像牵手,肌肤触感之外的美妙。牵上了想摆脱(不工),牵上了没感觉(工而不巧),一牵上就粘住了。(既工且巧,既真又切)
什么是境界之“大”?杨勇认为在于意象的空间之阔、数量之多、力量之巨。什么是境界之小?在于意象的空间之精微、数量之简单、力度之柔和。无论写“大”写“小”,决定于诗人的写作意图,所以是不能分优劣的。而境界的“高”、“低”的意义则更多在于体验的纵深。
“杨勇先生的讲座深入浅出,让我更深刻地领略到诗词之美。”现场观众王女士说,通过杨勇先生对于诗词“境界”的解读,读者能够利用这把尺子品味诗词,不至于因为不懂而错过“珍馐佳肴”。(魏军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21日上午,2018年亳州市暨谯城区希望工程捐助仪式举行,全市各级团组织负责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代表共100余人参加...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