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店芳在给学生做课下辅导
本报讯4月8日上午大课间,亳州一中办公室内,英语教师李店芳变身“导师”,在为刚返校不久的学生补差补缺。
当日是亳州市高三年级学生返校复课的第二天,学校教学工作步入正轨。为了帮助学生从线上学习顺利过渡到线下学习,亳州一中推行“导师制”,跟踪指导学生学习、生活。
陈逸鸣是亳州一中高三(31)班学生,受疫情影响,他在家线上学习了两个多月。对线上学习不太适应,加之没有老师亲身指导,他的英语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学校开学首日组织的线上学习摸底测试中,成绩也不理想。“学校及时给我们配了学习和生活导师,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们补课,给了我信心。”陈逸鸣说。
李店芳是高三年级的英语老师,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从线上顺利过渡到线下学习,李店芳主动承担了6名学生的导师任务,利用大课间、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差补缺,并跟踪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
对高三学生来说,返校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还有作息和心理的调适等,需尽快适应从“居家网课”到“校园学习”的转变。为帮助学生快速做好线上和线下学习衔接,亳州一中在全校推行“导师制”,将所有高三年级的老师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全部纳为导师,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分类交给导师。在开展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学生与导师亲密接触,建立“导学”关系,导师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其思想、学习与生活。
“返校前,学校就提前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摸底,4月7日返校首日的下午,又举行了一次线上学习摸底测试,全面精准了解学生的线上学习状态和效果,为下一步精准施策和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依据。”亳州一中副校长宋耘说,4月7日晚上,学校结合掌握的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利用三节晚自习,先给学生上了开学第一课、心理疏导课和班会,同时制定“一生一案”,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而“导师制”就是为线上学习效果不好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量身定制的专属方案。
(郭玉岩记者曾莹莹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怎样留住乡愁?谯城区大杨镇刘匠村闫岔自然村是这样做的。悠悠涡河水从闫岔村的后面流过,不大的...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