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民日报》10月15日头版头条、10月16日头版报道 收获季节农时紧。81岁的老教授胡承霖又要从合肥出发去数百公里外的皖北涡阳县小麦高产示范点,和当地干部确定下年度种植的高产品种。像这样拎上手提包就往农村跑,每年不下几十次,顶酷暑冒严寒是家常便饭。他说他走的其实就是“大别山道路”,“都走了几十年了,这点苦不算啥。”
胡承霖说的“大别山道路”,开始于1984年。那时的大别山区依然贫困,国家为了改变老区面貌,富裕老区人民,发出了科技开发大别山的号召。安徽农业大学应声而起,一批批教授带着各自的看家绝活,走进了这片红色热土。
为了大地的丰收,情系“三农”的安徽农大人,一代代、一批批地投身科技兴农、科教兴皖事业,他们的足迹踏遍江淮大地,为安徽省的粮食生产、适应性农业以及优势主导经济作物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新闻推荐
皖北亳州,圣贤老庄出生之地。这块拥有圣人的土地上,在革命战争年代,也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留下了许多让人瞻仰铭记的革命遗址,谱写了一曲曲战斗赞歌。 小镇,豫皖苏边区革命斗争中心 在涡...
涡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涡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