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台湾马炳文、谭兆、侯宝垣等大德之士,一言九鼎,不负众望,经多方积极努力,筹得善款。涡阳县也在社会各界发起募捐活动,并报经国家批准,开始重修天静宫的前期准备工作。
发掘、重修老子庙前,专家们多方考量和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他们了解到,涡阳天静宫自汉以后,历代帝王均颁旨修葺,规模渐大。唐、宋时,殿宇林立,金碧辉煌,不逊于帝王之都。特别是元代,当时的王朝视道教为不安定之源,为巩固其统治,对道教采用怀柔政策,将供奉老子的太清宫改名为天静宫,寓天下安静太平之意,并于至顺三年(1334)再次对天静宫进行大规模续建。到明清时代,天静宫仍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布局恢廓,风光秀丽,环境清幽,蔚为壮观,老君殿居中,高大崇隆为宫中主殿。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庙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宫中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堪称中华道观之最。
只是可惜,到了清朝末叶至民国时期,天静宫因兵匪劫掠,于战火之中,损毁殆尽,狼藉不堪。
经反复推断论证,专家们建议:涡阳此老子庙应沿袭元代以后称谓,名为“天静宫”,并依其鼎盛时期——北宋时的规制复修。涡阳欣然接受,以专家研究成果为基准,复修老子宫殿,称其为“天静宫”。
现涡阳“天静宫”,坐落在涡阳县涡北街道郑店村,距县城中心五公里。边韶《老子铭》曾记载:老子楚相人,相荒属苦,涡水处其阳。此宫正是在原“天静宫”遗址之上,南临涡河,三面环绕武家河,北枕龙山之峰,可谓抚山枕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
今天涡阳天静宫一期、二期工程已完成。走进这里,你不仅可以步紫气广场,看紫气东来石,观老子生态园石牌坊,顺九曲十八弯小路,进入天静宫广场,仰望天静宫上空湛蓝的天空,呼吸天静宫周围清新湿润的空气,还可以尝一尝“生态餐厅”香香的饭菜,站在武家河弯弯的木桥边,望一望河中的鸭、水中的鱼,感受一代圣哲思想发源地之平和宁静。
待宫外秀丽的风景让你心旷神怡后,你就可以跨进天静宫那三扇厚重的山门,游览道家圣地,更进一步领悟伟人的风情。
天静宫建筑群是以主体标志性建筑为主,其他殿堂道观为辅的中轴线建筑。
宫内分中、东、西三路。跨进天静宫,中路第一大景观为“会仙桥”,只有走过“会仙桥”,才算是真正到了道家的地界。但这时你还是看不到老子的“正殿”,必须经“灵官殿”,由护法神“三只眼”的王灵官审查,你才能去拜真君。出了“灵官殿”,眼前豁然开阔,放眼望去,宽宽的广场,高高的石台,一座气势恢弘的大殿耸立眼前,它就是天静宫主体建筑——老君殿。老君殿按照道教祖庭的规模及宋代规制修复,九脊重檐,东西长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立于2米高的崇台上,堪称中国道观第一殿。此殿殿门两根高大的台柱上,有台湾台北道学院教授马炳文道长亲写的一副对联:
八一载脱胎离母和光同尘执大象也真源起于斯土
五千言函关传经致虚守静其犹龙乎至道化及万邦
这副对联几乎概括了老子一生的传奇与成就,不仅让人看后赞叹撰联人的才华,也可以帮助游人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些老子思想的精髓,增加一些知识。
老君殿内屹立着老子、尹喜、东华帝君三尊青铜像,中间的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目前为国内殿中最大的老子铜像。
老君殿后路、左路和右路,分别还有三清殿、天师殿、重阳殿、财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吕祖殿、钟鼓楼、“道之源”、“德之初”陈列室和乾坤道舍等,均沿袭北宋时的规制建造。游人可在九曲回廊中,不顶日晒,不着风雨,悠悠然穿越于楼台殿舍,玩味在古今间、人神间、凡仙间,乐此不疲。
李雪云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向社会公布了第一批15个安徽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15名安徽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亳州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伟民被评为安徽...
涡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涡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