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古稀之年的董从良依然在抓紧时间查字典
自学发现字典“缺陷”
虽然脑梗塞后遗症,只有一只手能敲键盘,但涡阳县75岁的董从良老人现在依然坚持着每天在电脑上敲一千多个字。
从四年前开始,年过古稀的他就开始编写一本常用汉字的字形演变及解释的字典,如今,他已经完成了约五分之一,他希望这本字典在五年之内能完结,然后无偿地提供给大家使用。
4月18日,涡阳卫校家属院。
“像‘子\’这个字,其实有二十多种解释,但很少有字典能解释得很全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涡阳卫校75岁的退休教师董从良老人躺在床上,抱着一本发黄的字典打开了话匣子。因为久坐整理一本叫《读字典》的书,这位老人正忍受着腰部疼痛的折磨,此前,他还患过脑梗塞。
在董从良两岁多时,父亲被抓壮丁,一去不归,只剩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1963年,他从合肥卫校毕业,被分配到涡阳县卫生防疫站工作。有了工作,有了收入,董从良计划着把以前漏掉的功课补回来。“很多汉字我不认识,我就买了一本《史记》,一个字一个字地翻着字典去学,有时候也去问一些语文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董从良发现,有时候字典和语文老师解释的不太一样,甚至老师给出的解释字典上没有。
经过打听和查阅,董从良了解到,因为面向的读者不同,每种字典对汉字的解释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我就想,要是能有一本字典,把汉字的字形变化和解释都汇集起来,那该多好”。
古稀之年学会用电脑
退休后,董从良在老年大学教书法课,因为要书写各种字体,他经常要与一些古体字打交道,整理出一本解释详尽的字典的念头一次又一次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2011年,已经71岁高龄的董从良下定决心,要将梦想变成现实,他将自己要整理的这本字典的名字命名为《读字典》,意即让人通过阅读掌握更多的汉字。《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字典》、《甲骨文字典》和《说文解字》等这些有关文字的书籍是以前陆续购买的,董从良将同一个汉字在各个字典中的解释汇总到一起,又参考一些考古资料,然后按照字母顺序将这些汉字进行排列。
“现在的字跟古代的字部首不一样,查的时候很费劲。”董从良说,加上查到的内容他要一字一字地誊写下来,整理工作进展得比较慢。为了提高速度,董从良开始学习用电脑打字,古稀之年又从零开始,难度可想而知,经过不断地练习,他的打字速度虽不算很快,但已经远远超过了手记的速度。
当遇到甲骨文或者金文这些电脑打不出的字体,董从良就先用机器进行扫描,然后粘贴到文档中,以尽可能保持汉字字形的全面。在董从良的书稿中,记者看到,每一个汉字都收集好几个字形,有的甚至有十多个,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等。
他在用生命编纂字典
“其实,我已经编好的有一本是一万多个汉字的,但我不太满意,决定重新编。”如今,董从良整理的《读字典》已经编好了一万多个常用汉字的字形变化、字义解释,按照他的计划,他这本字典中要编五万多个常用字,加上注释,总字数达数百万。
“我打算用五年的时间来完成它,希望有生之年能完成这个愿望。”董从良说,汉字作为老祖宗遗传下来的瑰宝,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领悟,“希望通过查阅这本字典,能让大家的汉字学得更广、更深”。
在三年前,董从良患上了脑梗塞,现在只有右手一只手还听使唤,他需要打字的时候,就用右手的手指一个按键一个按键慢慢地敲,“每天能敲一千多个字。我比较着急,还有很多的工作没做完呢,我总担心自己的时间不够用”。
“看到父亲这么辛苦我也很心疼,但编字典这是他的寄托,也确实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很支持他。”董从良的三女儿董晓珊说,父亲编字典的事情她帮不上忙,但她会给父亲做好日常后勤保障工作。
董从良计划着,在《读字典》编好以后,最好能出版,“如果出版不了,我就放到网上,让大家无偿使用”。
记者 蒋加磊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半个月内,涡阳一名13岁少年在谯城区立德镇先后入室盗窃三次,盗取他人价值5万余元财物,其中一次仅偷走20枚硬币,另一次被发现未得手。4月24日下午,民警将该...
涡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涡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