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每天早晨都会到魏武广场训练
王康康的训练强度不亚于健康运动员
为了能准确的接到球,张劲松一个动作往往要练上百上千次
每次参加大型比赛,秦超的妻子都会陪同
□本报记者 曾莹莹
张乐: 执着,让梦想开花
编者按:体育比赛,人们习惯用奖牌来定义成功,诠释强者。但残运赛场上,比赛的焦点并不总是随着决赛的到来而出现。观看残疾人体育比赛,往往会带来比胜负更多的感悟。
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从残疾人运动员身上获取的东西,绝不是金牌的重量所能表示的。很多人觉得他们是生活在黑暗里的弱者,但恰恰相反,他们每天奋力拼搏,不断超越自己。这正是强者的态度。
昨日是“全国助残日”,记者走近亳州市残疾人运动员,感受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看健康运动员比赛会燃烧你的激情,而看张乐这样的残疾人比赛,会燃烧你的心。”市残联综合科科长颜芙蓉在第六届省残运会的羽毛球赛场上,看了张乐的最后那场比赛后,热泪盈眶,她认为张乐获得的这枚铜牌比金牌的含金量还要高。
轻微脑瘫,身体左半部肢体不能活动自如,41岁的张乐从2010年开始成为残疾人运动员,靠着那份执着和韧劲,赢得了一枚枚奖牌,也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感动。
在残疾人体育比赛中,为了尽可能公平竞争,必须对参赛的运动员的残疾类别、残疾程度以及运动能力进行评定、分级,将残疾程度或运动能力相近的运动员尽可能分在一起进行比赛。在去年省残运会的羽毛球比赛中,张乐的残疾程度均高出其他选手,如按张乐的残疾等级分组,这一组仅有张乐一人。为了能参加比赛,张乐毫不犹豫地决定和低于他残疾等级的选手一起比赛。
最后那场比赛的对手是省残运会两届羽毛球比赛冠军,教练担心已经疲惫不堪的张乐身体吃不消,劝他放弃这场比赛,而张乐却坚持继续。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胜败早已成定局,但我必须拼一把,既然来了,就不能给咱亳州丢人,一定要尽全力坚持到最后。”张乐说。
张乐的执着让他的队友和观众都揪着一颗心,大家用掌声和喝彩为他加油。0:2,张乐输了比赛,却赢得了感动。
“我一定会得冠军。”张乐曾在省残运会的羽毛球比赛中获得过亚军,但他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他始终相信自己能超越身体障碍,成就冠军梦。
家人的支持也给了张乐满满的动力。因为身体原因,张乐不得不放弃经营的生意,儿子外出打工,妻子在市区上班为他做好“后勤”保障。
就像歌里唱的一样,“我们都一样,一样地追逐梦想”,张乐执着着自己的执着。在不比赛的时候,他坚持每天早晨5点半到魏武广场练球,每天傍晚到室内球场训练。
成功总是偏爱那些执着于梦想的人,他坚信,成功就在眼前。
王康康:勇敢,创造出奇迹
“有勇气就会有奇迹。”去年在合肥,24岁的王康康拖着一条假肢赢得省残运会冠军的时候,他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6岁时的一场车祸,夺走了王康康的左腿,儿时的记忆已经模糊,失去一条腿时的痛苦早已忘却。然而慢慢长大的他,开始因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而感到自卑,甚至不愿走出家门。外出找工作王康康几乎想都没想过,家人怕再生伤害,便让他帮忙料理家中生意。
2011年,利辛县残联到他所在的张村镇挑选残疾人举重运动员,身高178公分,体重90公斤的王康康被选中。他很意外,“原来力气大也能做运动员”。
回想起刚入队的日子,王康康还很忐忑,“因为腿用不了力,所以我必需练习卧举,掌握不了技巧很容易受伤,手臂的伤几乎没断过,但是越容易受伤越得勤加练习,想要做运动员,就必须咬着牙坚持。”
残疾人的训练强度不亚于健康运动员,王康康说,他感觉自己与健康运动员并没有什么不同,他都是用健康运动员的训练标准来要求自己。慢慢地,王康康战胜了恐惧,这个过程也让他战胜了对生活的恐惧。
“以前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举重让我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最起码,我不再认为自己是家人的负担,不用家人再为我担心。”王康康说,他渐渐看到了自己充满希望的未来。
从不敢迈出家门,到走上运动场展示自己的风采,王康康勇敢地完成了蜕变。从县级比赛到市级比赛,从全省比赛到全国比赛,王康康屡获奖牌。去年省残运会上再次夺冠,让王康康信心倍增。
王康康说,他是幸运的,对更多残疾人运动员来说,一辈子都可能拿不到一块金牌。
曾获得过两次全国举重银牌的王康康,现在的目标是全国冠军,他说,有勇气就有奇迹,赛场上不留遗憾才是最大的目标。
张劲松:乐观,让理想飞翔
“失去了自由奔跑的能力,却不能失去笑容。”张劲松,1岁时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右腿残疾,但乐观、开朗的他并没有被不幸所打倒,他怀揣着理想朝着目标一步步迈进。
1999年,涡阳县残联选拔残疾人兵乓球运动员,上学时就很喜欢打乒乓球的张劲松报名参加而被选中。令他意外的是,首次参加省残运会比赛,他就获得了冠军。
乒乓球怎么打?也许你脑中会立刻浮现出名将张继科、马龙的身影,跨步、拧拉、扣杀……乒乒乓乓,大开大合,身姿矫健,犹如舞者。然而对于腿部有残疾的运动员来说,在场上能控制的范围却很小,往往眼看着球飞来,却来不及挪步。
“所以我才要更努力啊!”张劲松说。他为了能准确的接到球,往往一个动作要练上百上千次。
张劲松目前在涡阳一所中学做生活老师,业余时间他基本都花在了练球上,每天平均要练三个小时。他会找来一些高手陪练,在失败中寻找跨越自己身体障碍的方法。
“失败很正常啊,没有失败怎么找到自己的不足,怎么进步。我的身体虽然有残疾,但并不妨碍我追求理想,不妨碍我成功啊!”张劲松说,每一次的成功都让他欣喜,每一次的失败都让他收获更进一步的动力和希望。
虽然40岁了,但张劲松依然坚定自己的理想——进军残奥会。“不想参加残奥会的残疾人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张劲松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在追梦的道路上越挫越勇,他有勇气跨越一切障碍,他有信心做得和别人一样好、甚至可以更好。
秦超: 智慧,让生命闪光
“我眼睛虽然看不清楚,但心中有光,脑子里也有。”秦超从来都认为自己不比健康人差。
因喂养不当,当时才几个月大的秦超眼角膜出了问题,导致双眼视力仅有0.2,成了“半盲人”。20岁时,秦超来到河南一家推拿职业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为了市区一家中医按摩医院的按摩师。
一向喜爱运动的秦超最早参加比赛是在1984年,那一年的省残运会上,他获得了男子1500米中长跑冠军。然而,秦超最擅长的并非中长跑,而是中国象棋。
十岁开始接触象棋,秦超研究这项运动已经有近40年了。因为眼睛看不清,他用手指触感了解象棋,靠记忆力去走每一步棋。
因为酷爱下象棋,秦超开始参加一些比赛,靠着精湛的棋艺,走进了省残运会的赛场。在去年的省残运会上,秦超获得了盲人象棋比赛的第三名。
不同于健全人下象棋,盲人象棋更重要的拼记性。虽然棋盘上的每一个棋子都有特殊的标记,但盲人棋手在下棋时必须做到“心中有谱”。
“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我脑子还很好使。我可以记住一盘棋里的每一步,对各个角落都了如指掌。”秦超说,虽然盲人选手在每下一步棋之后,都会报出自己的步法,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下棋时,我的脑子里随时会出现一个立体的图形。每一步棋都必须记住,一旦忘记了就会前功尽弃。”
秦超从未受过任何专业的盲人象棋训练,他用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来钻研象棋。“脑子越练越好使,一定得不断学习。”秦超说。
秦超不仅学习如何下好象棋,他还学着玩很多“高科技”。电脑、微信这些年轻人玩的东西,他也会。在普通电脑上加装语音软件,配置触摸感知按键,他可以用电脑搜寻他需要的知识。用微信与朋友们进行语音交流,让自己不落伍。
“这些‘高科技\’我不一定经常用,但一定要会用。”虽然在学习中遇到了很多障碍,虽然已经49岁,但秦超还是想做一个“智慧的盲人”。
新闻推荐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音译,本意为“顺服”。从宗教意义上讲,“伊斯兰”是指一种顺服唯一主宰安拉旨意和戒律的宗教。这一宗教的信仰者称为“穆斯林”,意为顺服安拉的人。伊...
涡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涡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