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春向记者介绍合作社先进的农耕设备
合作社内农机“体检”忙
1月17日上午9时许,陈章春刚刚检查完农机合作社仓库内的机械维修情况,就赶过来接待记者。虽是冬闲时节,他却依然忙碌,作为一个12名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元老”,经营着2万余亩耕地的联合体,他肩上的担子可不轻。陈章春是马鞍山市人,2004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现在是涡阳县同丰互惠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的负责人。
走进涡阳县同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间农机仓库,记者看到里面整齐地停放着四排农用机械,一名工人正在冲洗收割机,一名在为机器做“体检”。
“这些机械有我们公司的,也有合作社成员的,公司实行标准化管理,可以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陈章春介绍说,非农忙时节,这些机械就停在这里,由专业的工人进行维修、清洗。
陈章春介绍,合作社拥有大型拖拉机14台,小麦收割机、旋耕机等多种收割、耕种机器89台,可以覆盖耕作面积25000亩。“农忙时节,我们保证让每个农机手都有活干,也保证让与我们合作的农户们花最少的钱,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收割、耕种。”陈章春说,农机手干完活不用担心工钱问题。这种互惠共赢的合作方式,农机手和农户们都高兴。
12名大学生创业当农民
农机合作社只是联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陈章春指着办公室墙上的联合体结构图说,该联合体由同丰种业有限公司牵头组建,有10家企业,24家专业合作社及12个家庭农场参与组成。涵盖良种繁育、粮食生产、收储、加工、销售及农技服务等粮食产业链。
陈章春2004年大学毕业来到涡阳,与几位同校的学长一起在县城一个小门市中卖蔬菜种子,并承包土地尝试做示范园,种植大棚蔬菜。自此,12名大学毕业生开始了他们的创业路。
大学生们承包土地当农民,引起不少非议。“我们就是想证明,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农村一定能够大有作为!”陈章春说。2004年,他们成立了涡阳同丰种业有限公司,2009年发展为安徽省同丰种业有限公司。
联合体模式促多方共赢
为了种好自己流转的土地,也为了让不流转的农民也能种好地,2014年,陈章春和他的伙伴们成立了涡阳同丰互惠粮食产业化联合体。联合体共流转土地2万多亩,带动周边3万多户家庭致富。
说起联合体成员如何实现增收,陈章春打开了话匣子。
“其实联合体经营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每年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剩余劳动力可以进城务工;对于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联合体为他们提供了种、管、收、销的全过程服务,减少了他们的投资风险;合作社则有了稳定的服务对象,赚取服务费;联合体通过产品增值获得赢利,这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发展方式。”说到这里,陈章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记者 曾莹莹 文/图
新闻推荐
东太清宫正殿东太清宫老子塑像东太清宫后面的皂荚树古老宫殿穿越千年□记者 刘心珠坐落于涡阳县曹市...
涡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涡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