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锦江,品质教育。
这句话不仅是锦江区教育人用来激励自己的口号,更被写入《锦江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纲要》提出,大力推进锦江区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巩固提升;发展公益性幼儿园,满足区域居民子女入园需求;统筹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进社区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学校布局,建设生态校园,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率先实现锦江区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城区,率先建成人力资源强区。
围绕这一愿景,锦江区教育通过实施“扬峰填谷,精彩纷呈”两大战略,大力推进管理方式、发展机制、育人模式三项改革,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教育国际化为突破,推进和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中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精品教育,不断满足市民“好上学”、“上好学”的愿望。
实践三年, 锦江区教育有怎样的变化?锦江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此有何评价,又有怎样的期待和憧憬?带着问题,记者走近了锦江区教育。
成都商报记者 王冕
学校:
打造国际学区 将优质教育织链成网
今年9月,家住成都东村的张先生欣喜地发现,家门口多了一家新学校。这便是锦江着力建设的区域内第一所现代化公办外国语小学———锦江外国语小学。
就在3个月前,加拿大爱思瑟国际学校宣布进驻塔子山森林公园旁的崭新校区。
加上前年正式启用的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以及已经落户的中国香港优优国际幼稚园,一个覆盖幼儿园到高中的国际化学区已初步建成。
■新闻解读:
2009年5月,成都市知名初中、七中育才学校宣布携手学道街中学和三圣中学,启动锦江区中学“优质教育链”建设工程。
第二年,优质教育链建设覆盖全区。四川师大附中、盐道街中学、天涯石小学等名校纷纷牵头,带动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
“链动”方式,让优质教育资源快速传播、放大,共享。短短几年时间,链点学校的办学品质明显提升,办学特色鲜明,在区域内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的“新优质学校”。
为优化区域教育发展格局,不断丰富品质教育的内涵,锦江区在“串校成链”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织链成网”这一创新性概念,对地域相近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跨学段统筹发展的“织网”探索,推进不同学段在德育、课程和教学、升学等方面的协同改革研究,使优质资源相互渗透,构建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局面。
两年前,成都三幼、龙王庙正街小学、七中育才学校学道分校着手开始建设 “书香学区”。此次,“国际学区”的建设,不仅被看作是锦江优质教育“织链成网”的一次成功探索,更被视为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更好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锦江区改革开放大局的一步妙棋。
记者了解到,锦江区正在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步伐。除打造国际学区外,锦江区还探索构建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在部分学校试点开设国际课程和小语种课程,强化外语教学,逐步实现全区100%的中小学、幼儿园聘有外籍教师。到目前为止,四川师大附中等有条件的学校都办起了国际部;成师附小、盐道街小学、天涯石小学等设立起了中外学生融合班级;娇子小学、成师附校华润分校等学校还开辟了法语课堂。
学生: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未来人才
2012年10月,国际青少年和平文化节暨锦江·嘉祥国际中学生艺术节开幕。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的青少年代表、和3000多名锦江学子一起,围绕“我们的心愿———和平·吉祥”的主题,开展一系列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让家长大吃一惊的是,如此大型的活动,操盘手居然全是学生。事实上,这次活动就是由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师大附中、田家炳中学等8所学校的中学生首先发起并策划实施的。
活动分为文艺演出、互动体验、学生论坛、文化之旅四大板块,旨在通过成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民俗”的展示,加深中外青少年对成都的了解,通过活动搭建起青少年国际交流的平台,增进友谊,增强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开幕式上,锦江学子表演了以扇、竹简、长绸为元素的大型舞蹈,以及川剧变脸、吐火、生旦净末丑和中国功夫等精彩节目,引得国外青少年连声喝彩。活动期间,锦江区学子带领他们浏览成都,沟通顺畅,表达自然,让外国学生感叹,锦江区学子真厉害!
■新闻解读: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强健体魄、丰满人格、科学素养、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被明确写入了《纲要》的指导思想。
为此,锦江区和北师大开展了“建立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促进区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合作项目,对学生学业成绩,而且包括学生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学科素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进行全面科学的监测,以求逐步建立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模式。
锦江区还大手笔投入,对全区中小学实验室进行改造,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虚拟实验室,为具有创新兴趣和潜质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造空间。同时,办好锦江区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做好与学校教育的衔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展示才华、体验成功。
学生和家长欣喜地看到,专业教授、艺术大家等进校园上课、做讲座成了常态;学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社会大课堂”,积极开展社区实践活动,服务社会,在体验中强化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老师:
350名老师“挑刺”一堂课
广集智慧 建立高效课堂样本
一天时间,350名教师为一个老师上的一堂课“挑刺”。
七中育才学校数学教师魏进华所上的八年级“平面直角坐标系”,被来自锦江、青白江、金堂县的350名不同学科的教师“分解到了每一秒”。
魏进华所上的展示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课。350名教师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评价:语文、历史老师们关注教师怎样与学生互动、板书;政治和地理老师则注意他是如何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到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物理、化学教师着重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位“同行”甚至拿起跑表计算时间,“将教学过程精确到每一秒”,分析如何科学利用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
当天下午,魏进华又将350名教师集中起来,对上午那堂课进行解剖,还邀请了市内教育专家“把脉”。老师们分成不同的学科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这堂课“提问”,魏进华和学校数学教研组的组长一一回答,并分析其中的得失成败。
学校希望,通过这种研讨能树立起高效课堂的“样板”,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新闻背后:
没有优质的教师,就没有优质的教育。
提升教师素质,是锦江区一贯的坚持,亦是《纲要》中。“教师素质增益行动”强调要以“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为价值引领,通过自主提升、系统培训、活动增益等渠道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该区通过深化“教师论道”活动,通过“新锐问道”让青年教师学习、探索教育规律、教学方法和成才路径;通过“精英品道”促进中青年教师研究教育原理及方法,提炼总结自己及他人教育教学经验;通过“名家传道”促进名师升华教育经验、传授教学技艺、传播教育思想。锦江区还加强“名师工作站”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开展“名师讲坛”等活动,为名师的再提升和发挥传帮带作用提供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社团活动,提升教师生活品位和精神气韵。
锦江区还启动了“干部素质提升行动”,激励教育干部不断成长。他们根据“同质研讨、异质联动”的思路,先后组建了以涉农学校为主体的“博谋”、以发展中学校为主体的“发盟”、以窗口学校为主体的“超盟”和以中学为主体的“中盟”。据了解,“四个联盟”在内部“相互学习、你追我赶、互动共生”,联盟之间彼此借鉴,共对难点,共破瓶颈,有效盘活了不同层次学校的教育存量。特别是由涉农学校校长组成的“博众家之长,谋发展之道”的“博谋”团队,通过探索性地开展“校长互换”、“薄弱校变明星校经验收集”等活动,实现了涉农学校的组团式提升。
新闻推荐
□江苏殷国安家长们要求学校为6年级的学生在4点半的放学时间后再多加一些补习时间,自愿向学校交了每人400元的补课费。但是补课费交了不到一星期,学校告诉家长们不能补课了,并如数退还了补课费。学...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