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金堂新闻 > 正文

罗思举 从“盗贼”到将军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4-11-23 19:26   https://www.yybnet.net/

罗思举故居(图据中华巴渠文化网)

他出身农家,家境贫寒,却凭借聪明勇敢和一次次战功,成为名震朝野的将军;他晚年写年谱,直言不讳地如实记述生平,曾参加过会党、做过盗贼,坦坦荡荡地把发家史毫无保留地告诉世人;明末战乱,成都文殊院旧佛院被毁,传说他任四川提督时,募款大修,文殊院石幢上刻有他的名字,如今因风化看不清了……他叫罗思举,一生充满着浓厚的传奇色彩。

年幼时惹是生非 长大后闯荡江湖

罗思举(1764年-1840年),字天鹏,清朝时四川东乡县普光寺人(今四川宣汉县普光镇)。父亲叫罗文才,像先辈一样务农为生,家境贫寒。夫人符氏生了多个儿子,但夭折了不少,最后活下来4个。排行第二的,就是罗思举。罗思举6岁时,罗文才去世。符氏独立拉扯4个孩子,实在是太穷了,家徒四壁,吃了上顿没下顿。

俗话说:“饥寒起盗心。”人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为了生存,难免会做出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来。年幼的罗思举,因鸡鸣狗盗之事到处惹是生非。族人对他很是忌恨,据说曾多次想用族规把他给活埋掉,免得给罗氏一族惹上官司。

其实,罗思举是个很聪明的孩子,8岁的时候,家里曾把他送到私塾读书。结果,他能把老师教的文章背诵下来,但就认不了字。老师为此责备他,他就设法捉弄老师和同学。老师为此数说他道:“小小年纪,作孽出人意外。今后长大成人,如果学好,定能显亲扬名;如果不学好,必至披枷带锁。”

1778年,当地大旱,第二年又闹饥荒,民谣唱得很是凄惨:“戊戌年前起,烂田干透底。甑蓖问筲箕,何曾见颗米。”罗思举带着幼小的弟弟逃荒到外地。17岁时,他认为种地打柴没有出头的日子,就到陕西终南山去拜师学艺了两年,学得一身好功夫,身手矫捷,在屋顶能像在平地一般飞快跑动。

学艺归来,犯有前科的罗思举被族人多次陷害,遂心灰意冷,由此开始浪迹江湖。在陕西时,他在荒郊野外患上疾病(另有一种说法是,他因为盗窃被县令杖责后丢在野外),挣扎着来到一户人家屋前,得到一个老大娘的救助。老大娘说:“你来时,我正做梦,梦见老虎蹲在盘上。看来,你不是一般的人。”

大娘的话,让罗思举萌发了要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想法。但仅有想法是不够的,还得有机遇。有了机遇,还得要抓得住才行。罗思举怀揣着这个想法继续闯荡江湖,这一闯,又是多年过去了。

加入团练战义军 纵火焚营入仕途

嘉庆丙辰元年(1796年),继湖北白莲教首举起义大旗后,王三槐等人在四川东乡县桃花场(今宣汉县桃花乡)莲池沟也发动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六七千人。

这一年,罗思举已经30多岁了,还在陕西四处漂泊,穷困潦倒。听说家乡白莲教举义后,他认为乱世出英豪的机会到了,星夜从陕西赶回罗家坝,参加了普光寺张家坝的团练武装。

王三槐等人率军在凤凰寨活动,川北镇潼川营游击罗定国带领400多清兵驻扎在清溪场堵截。兵少将寡,罗定国不敢贸然行事,派团练武装前往围堵义军。罗思举主动参战,表现突出。战斗结束后,罗定国得知团练武装中居然还有这么一个能人,就把罗思举收编在麾下。

东乡县内外白莲教纷纷起义,与王三槐等人遥相呼应。罗定国率领清军驻扎在清溪场,力量相差太远,无计可施,就召集手下人商议对策。罗思举站出来大胆自荐说:“他们刚刚起事,看到我们没去围剿,一个个骄躁狂妄。这正是我们的好时机,我们可以用火攻。请给我500人,给乡勇(清朝用兵时临时招募的辅助部队,非正规军)都行,我愿意去打前站。”有人反对,觉得太冒险。罗定国权衡利害关系,最终没有答应罗思举的请求,但十分欣赏他敢说敢做、义无反顾的气概。

罗定国后来觉得罗思举的想法有一定可操作性,就给了罗思举数十斤火药,让他前往义军营中纵火。罗思举只身攀上清溪境内的四望山,趁着天黑,一路向义军聚集地峰城潜去。他先后穿过36道关卡,凌晨二更时分,抵达义军营帐,将火药、引线分埋在帐内外。不久,义军营中四处火起,一片混乱,互相踩踏,死伤无数,最终无法聚守峰城,朝南坝场而去。

罗思举纵火焚营,以一人之力赶走数万义军,立下大功,声震川东。罗定国欣喜万分,命他统领乡勇。四川制军英善听说后,赏他行营七品顶戴,隶属于八旗副都统佛住。

罗思举一步从流浪汉跨进了“公务员”的行列,由此也进入了加官晋爵的仕途之路。

扎营设计诱义军 配合清军打游击

川东白莲教不断起义。徐天德在达县亭子铺起义后,刘学书在东林场起义响应,两部会聚在亭子铺。清廷调遣重庆镇总兵袁国璜从湖南带兵回川,袁国璜率500人驻扎在牛背山(今宣汉县东林乡境内)。陕安镇总兵何元卿,也领兵抵达七里峡土地垭(今宣汉县七里乡峨城村境内)。徐天德分兵5路出击清军,把袁国璜、何元卿干掉。

王三槐见时机成熟,突破清溪场的清军防线,驻扎在观音岩(宣汉县城南门河对岸),与徐天德互为犄角,窥视东乡县城。

罗思举等人此时已从清溪场退守县城,他建议佛住深挖城壕,加强战备。但佛住认为县城城高墙固,只要坚守不出,就可自保,不听罗思举的建议。罗思举很是失望,投奔率军驻扎在方山坪的县令刘清。

除夕夜(1797年1月7日),义军涉浅水过东林河绕至火石岭,一举攻克县城,杀了佛住,开创了川东白莲教义军攻城略地的先例。

川东白莲教义军震动朝野,陕甘总督宜绵奉诏入川总统军务。宜绵派军纵火围攻东乡县城,义军弃城而去,退到清溪场。甘肃镇总兵索费英阿星夜来援,数仗皆败,节节失利。

刘清向索费英阿推荐罗思举。罗思举主动请缨,率一万多清兵、乡勇,绕道老君场,经万古楼、金岩关、窗子岩、刘家沟,在大团包平坝扎营。营外四周布置3道鹿角栅栏,外面深挖宽2丈8尺、深1丈2尺的壕沟,沟内掩埋火药1000包,填塞蔑条、竹木,连好引线。罗思举又命人在营后20里处建一营卡,以备退守。

义军向大团包进攻,罗思举坚守不出。义军以为罗思举胆怯,逼进营地。罗思举命人点燃火药,义军损伤数千人。索费英阿趁势赶来,占领整个战役的制高点,截断义军首尾。

1797年3月2日晚上,大雨倾盆,宜绵命人扎筏强渡中河,突破清溪口义军的防线,包围义军指挥系统所在地金鹅寺、冉家垭口。

两军相峙到4月,清军5路逼近冉家垭口。罗思举率乡勇猛攻义军大营。这一战非常激烈,清军攻陷冉家垭口,义军损失惨重,分路突围。

宜绵见义军元气大伤,决定恩威并用收服义军。宜绵派刘清前往招降,王三槐带兵前来假降。宜绵断定义军不是真心投降,叫罗思举带乡勇埋伏在双庙街附近。王三槐进入清军营中,感觉事情不对劲,连夜带兵逃跑。跑到双庙场,进入罗思举的埋伏圈。幸亏义军援兵赶到,王三槐才奋力冲破埋伏。

后来,罗思举率乡勇利用熟识地埋的优势,配合清军展开游击作战,使义军损失惨重,又立大功。经宜绵等人保奏,嘉庆皇帝赏赐罗思举戴蓝翎并千总衔。

力挽狂澜立奇功 受封爵位成贵族

由于白莲教义军实力强大,清军节节失利,损失惨重。罗思举利用所率乡勇熟悉当地的优势,在观音山、大青山、新店子等战役中力挽狂澜,屡立奇功。嘉庆闻讯十分欢喜,再次赏赐他花翎顶戴。

凭借着一次次战功,罗思举在获得“苏勒方阿巴图鲁”的同时,也得了一次次升迁,先后升任参将、总兵、提督等职,乃至被赐双眼花翎、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一等轻车都尉是一种爵位。清代的轻车都尉是外姓功臣与外戚的爵位称号,不是实职,位于爵位的第6位,居于“公侯伯子男”爵位之下,并与以上爵位一样都分三等。一等轻车都尉属于正三品,二、三等轻车都尉则为从三品。

1840年春,77岁高龄的罗思举赴荆州与两湖制军商议公事。途中患上风寒,医治无效去世。道光皇帝对他赏加“太子太保”衔,谥“壮勇公”、封“振威将军”,免去任内一切处分,颁发祭文,饬令四川藩库拨银安葬。同年秋天,罗思举的儿子罗本镇扶榇归川,卜葬于东乡县老君场笔架山下白花坪祖茔。

罗思举出身农家,家境贫寒,一介平民,戎马半生,靠战功起家,在贵族当权的清朝,凭借聪明勇敢和一次次战功,官至提督,获得“一等轻车都尉”世职(清时汉人官员中实属少见)。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受两朝皇帝重用,光耀祖宗三代。这在当时,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提督任上做实事 传说重修文殊院

罗思举还给后人留下了不少逸闻趣事。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传说罗思举曾为成都文殊院出头募款修庙。

成都文殊院,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成都市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文殊院的网站介绍说,文殊院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朝时改称为信相寺。《成都县志》记载,明末,信相寺毁于兵火,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尚存。清康熙20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人们常常在晚上看到火光影辉空中,依迹寻至慈笃修行处,认为是文殊菩萨应身,后将信相寺改名为文殊院。

吴世先主编的《成都街名的来历大全》一书中说,罗思举任四川提督时,募款大修文殊院。他出头立化缘簿,募款修庙,先捐银10万两,官绅跟着解囊,募捐了数十万两银子。大雄宝殿有48根大石柱,是从淮州(金堂县淮口镇)运来的。因城门狭窄不能通过,还把城墙拆开一个豁口,才得以运进城内。石柱顶端刻有“罗思举捐助”字样,如今因风化看不清了。

但有人指出,根据文殊院兴建及历年扩建的经过,以各项记载并以实物为旁证,说罗思举募款重修文殊院是没有依据的。当时重建文殊院时,曾得到当地驻军首领的大力支持,住持本元悟超曾参与过起义活动,由此引发人们的传说猜测,说支持他的驻军首领是罗思举。

但不管怎么说,罗思举在任四川提督时,的确做了不少实事。他在老家普光寺街,修建了有40多间房屋的文昌书院,即今天宣汉县普光镇中心校的前身;还在太平镡子峡、梭板洞等处修建铁(木)桥3座,在太平观音峡、达县亭子、重庆安乐硐、栖流所等地修建义冢等。

修宅置地显风范 金盘罗姓成望族

罗思举年轻时,曾数次犯案。《清史稿》记载,他功成名就后,与他人谈及年轻时的所作所为,一点也不忌讳,有什么就说什么。他曾发公文檄告给川、陕、鄂等犯过案的地方说:“你们以前要抓捕的盗贼罗思举,现在已效力国家,你们可以销案了。”

罗思举因战功受到嘉庆的召见。嘉庆问他:“哪个省的兵最精良?”罗思举发现这个问题实在太不好回答,不管回答哪个省,都要得罪人。他灵机一动,回答道:“只要将帅好,手下的兵自然就精良。”后来,道光接见罗思举,问他:“你是怎么让大家明白赏罚的?”罗思举答道:“进一步,赏;退一步,罚。”道光对他的回答大为满意。

罗思举在重庆任总兵期间,宣汉有船顺江而下,被重庆人拒泊码头,有人找到罗思举。罗思举听后大怒,从总兵衙门骑一快马,急驰到江岸,将马鞭扔在地上说:“以此地界为州河来船停泊之地。”从此,重庆长江岸边的千厮门码头,成为宣汉船泊停泊的“飞地”。宣汉、达州的船工、商贾无不欢心鼓舞,清溪白酒远销重庆。

罗思举又在重庆由家人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清溪茶馆,门上亲书楹联“清溪龙泉水,九顶雪眉茶”,利用宣汉船帮长期用大缸装送清溪矿泉水,泡宣汉名茶。从此,清溪泉水和宣汉名茶誉满巴渝。

在罗思举的故乡,今四川宣汉县,其人其事更是为当地人口口相传,特别在普光、老君、南坝等地,乡人直呼他为“罗大人”。宣汉县城曾有罗公祠,清光绪年间专为祭祀罗思举而建。上世纪50年代因建粮食局,罗公祠被撤。祠内供有一把大刀,传说是罗思举生前所使武器,后来不知下落。

罗思举中年得志、官场发迹后,先后娶了5个妻妾。因罗思举获世职,一家上下,无论男女,都有封号。罗思举在老家买田置地,修建豪宅,取名“宫保府”,又修建罗氏宗祠,尽显大家风范。

罗思举子孙中的长子,均袭世职兼一官半职,直到清帝逊位。他的嫡子孙如今生活在开江县回龙、长田一带,宣汉县普光镇的罗姓,是他的族人。

在罗思举的主持下,他所在的金盘罗姓编写族谱、追根溯源,统一了20字的字辈:“镇材泽兴元,建章广盛传。东太达承永,新绍起俊贤。”当时,金盘罗姓因罗思举成为东乡县的一大望族。

金盘罗姓的称谓有个说法。明洪武初年,原住湖北的罗姓先祖4兄弟,除老四外,其他3兄弟入川。担心年久无证,4人把先祖遗传下来的一个金盘,打烂分成4块,四兄弟各拿一块作为传家宝,相约“后有金盘相合者,即是一脉”。后代子孙历代修谱,都命名为《金盘罗氏宗谱》。这支罗姓入川至今已有600多年,子孙有4万多人。

/四川罗姓故事/

泸县仪陇:罗刘两姓一家

泸县五通场,罗家祠堂麻布屋基里神龛上供奉的远世祖是“刘发胜”或“刘四郎”,而不是罗发胜、罗四郎,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罗氏家谱记载,刘发胜,字显振,号亿仙,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丘圳,生于元顺帝5年(1339年)。刘发胜兄弟7人以郎字排行,刘发胜排在第四,又称刘四郎。

刘四郎后来与三、五、六、七郎一起,迁到湖南宝庆府邵阳县南路乡山溪冲永成一都山田村槐树坪刘江边。有一位叫罗汉高的人成为他们的邻居,与刘四郎关系非常要好。刘四郎无子嗣,把刘三郎的次子刘仲华过继为养子。

后来,刘仲华帮助罗汉高长子罗再富管理一些家产。罗再富死后无子嗣,罗汉高就把罗再富的产业送给刘仲华。刘仲华为感激罗汉高的大恩大德,就“改刘姓为罗姓,不再与刘姓合族”。从此,刘仲华就改姓为罗仲华了。这一支罗姓,一直奉行“罗刘是一家人,不能通婚”的祖训。

而在仪陇回龙罗家沟,也存在着“刘罗二姓是一家”的情况,但与泸县的不一样。这支罗姓的始祖叫罗文秀,是岳飞手下将领罗延庆的后裔。

明末清初,罗文秀兄弟3人入川,在顺庆府(今南充市)分手,长兄罗文瑜到营山定居,二弟罗文仪就地在顺庆定居,罗文秀则到仪陇回龙罗家沟落业。

同住在罗家沟的刘贵环,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也是由湖广迁徙来的。刘贵环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就与罗文秀商量,罗文秀让三儿子罗自祯倒插门到刘家为婿,改名刘远忠。

后来,罗文秀的另外两个儿子迁到通江、南江立业,身边只有刘远忠长居罗家沟。多年后,罗文秀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其他两个儿子住得太远,只有刘远忠敬养父母。于是,刘远忠就恢复原名罗自祯。

罗自祯有两个儿子,为表现孝义两全,就让长子姓刘,叫刘正棋(原在刘家所生),次子姓罗,更名罗存仁(在罗家所生)。如今,罗家沟的刘氏已传至11代,为刘正棋的后裔;罗氏已传至13代,为罗存仁的后裔。

/下期精彩预告/

贺姓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姓。主要起源于出自姜姓的庆氏和外族改姓,但即使是来源正宗、出自姜姓的贺姓,也是一个改姓之姓。这是怎么回事呢?贺姓是一个年轻的姓氏,至今不过1900年,这里又有怎样的故事?

/特别致谢/

本期罗姓的采访和资料提供,得到四川罗姓研究者罗富香的大力支持。

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黄勇

新闻推荐

张飞曾为金堂名山题铭

张飞立马铭拓片这位三国英雄除了拼武力还蛮拼文化史志中的三国英雄张飞,与文学中的张飞大相径庭,而历史舞台上的张飞与戏曲舞台上的张飞更是南辕北辙。其实,历史上的张飞并非一位粗鲁莽汉,相...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罗思举 从“盗贼”到将军)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