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小社区”演绎“大服务”
□本报记者 杨路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不仅是城市的重要细胞,也成为许多公共服务创新的“孵化器”。
今年以来,成都市成华区结合街道机构改革和部分部门职能调整,按照打造“民生政府”总体思路,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经常下院落,办事有着落,受到居民的普遍欢迎。
细化责任:
网格负责人“包产到户”
“去年我办再就业证,在街道和社区之间来回跑了10多趟才弄好……”家住跳蹬河社区居民陈晓蓉给记者讲述了她当时办证的“坎坷”经历。那时有类似感受的居民还不少。
“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医疗救助等具有政务性质的事务,都是采取‘业务线条\’的模式。每一项业务都由专业人员负责办理,各办各的事情,几个业务线条板块的信息、数据不共享,是造成陈晓蓉办证来回跑的主要原因。”跳蹬河社区书记陈芬分析。
要让群众少跑路,必须整合社区资源。成华区按照原则上不少于300户的标准,将社区细化成数个网格,每个网格指定一名负责人,对应的网格就是其“包产到户”的“责任田”。
管理上的创新,打破了社区服务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促进了社区工作人员多下社区、多进院落、多问情况、多提供服务。
权限下放:
75项服务事项到社区
“李姐,你申请廉租房需要身份证、户口簿、失业证、低保证等材料……”记者采访时,恰遇跳蹬河社区第三网格负责人汪时如耐心细致地给居民讲解申请廉租房实物配租的所需材料。
“这事要是搁在以前,我也讲不清楚申请廉租房需要些啥材料。”汪时如说,以前自己在社区是负责党务和文化的,对房管事宜简直搞不清楚。社区“网格化”后,经过区民政局、街道的全面培训,他们转变了身份,成了网格管理服务员。每位网格员还领到了一本 “社区网格化工作手册”,上面社区服务事项的办理材料、流程、依据、范围等一目了然。
为实现“小社区大服务”,成华区将9大类77项服务事项权限下沉至街道,9大类75项服务事项权限下放社区,并结合街道机构改革设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同时规定,网格负责人每天巡访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且将网格负责人的联系电话、服务内容等张贴在宣传栏和楼栋旁,有的社区还设计制作了“便民联系卡”,逐一送到每户居民家中。
成华区民政局局长钟萍说,网格负责人每天巡访责任板块区域时,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将问题和资料带回,交由专项业务人员或科室负责协调解决。居民想反映问题、咨询事项可以直接找网格负责人和网格员,不用为一件小事来回奔波,而且还拓宽了社区服务的内容和渠道。
共建共享:
居民参与提升服务能力
一个网格不少于300户,有限的网格员怎么为这么多居民服务?
“光靠网格员是无法随时服务居民的,需要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壮大辖区居民自治和服务联盟,提升社区自我服务能力。”钟萍说。
在跳蹬河社区工作站的墙上,记者看到一张网格化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图。每个网格负责人下面“隶属”有居民自治组、卫生监督员、党员骨干、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管理员。每个网格负责人还会发动并联络一支由楼栋长、综治骨干、居民代表、议事会代表、党员积极分子等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形成联动服务工作网,为居民“精细化”服务。
“建立起志愿服务团队以后,不仅能全方位服务群众,同时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明显增强。”陈芬说,5月24日,社区开展了一场“我爱我家”院落环境治理志愿者服务活动,原本只通知了20个人参加,结果吸引了60多名居民自发地参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曾小清)8月1日,省国税局与纳税人联合在成都举行了2012“税企携手·共建和谐”文艺晚会。四川国税以纳税人为中心,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共建和谐税收·万名党员联系服务纳...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