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近期交通治理观察
□本报记者 王怀 刘莉 张彧希
“7点15分,除137路客流较多外,其他免费线路客流增加不明显。”“7点19分,目前136路乘客较多,请东星公司做好应急准备。”“7点30分,目前137路、181路部分车辆满载率高,请做好频率调整工作。”
……
滴滴声不断响起,一条又一条的信息闪现在成都公交集团董事长陈蛇的手机屏幕上。这是10月10日,成都33条既有公交线路实施免费乘坐的第一天。当晚10点,“考试”成绩出炉:33条免费线路实现载客量20.52万人次,比上月同期增加128.63%。
被密切关注的不止“免费公交”。8日,成都正式实施小汽车尾号限行新方案,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7日,成都市宣布,老成灌路等6条中心城区道路整治全面完工;再往前,9月,成都启动最大规模“公交问需”行动……系列“零散”举措组合的背后,是成都可能影响深远的“交通先行”战略的攻坚缩影。成效如何,成都还在“路”上。
从形势“倒逼”到主动姿态
穿过繁华的八宝街,走进一栋不起眼的办公楼,6楼的一间办公室门牌上写着:缓堵保畅办公室。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尾号限行”、“免费公交”等政策,也是在这里最终“定稿”。
2012年1月10日,成都市缓堵保畅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10月11日,当记者来到成都市建委办公楼610室时,办公室副主任杨效松正忙于收集来自公交、地铁、交管等部门的最新报告,准备上报至成都市政府,“缓堵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资源,我们的作用就在于此。”
缓堵保畅办公室集合了成都市交委、规划局、国土局、城管局、公安局、地铁办、公交集团、交投集团等10多家单位,几乎囊括了所有与之有关的部门,主要职责是拟定各项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工程并协调冲突和矛盾。
为“缓堵”而专门设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多名副市长担任副组长,放眼全国也并不多见。杨效松认为,这既折射出成都城市快速发展的形势“倒逼”,也是成都打造宜人城市的主动姿态。
从战略到战术的实施,缓堵保畅办成立,承载着成都国际化城市的理想抱负。
“首先我给大家减减压,交通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内外大城市的通病。”2011年11月14日,刚刚履新四天的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召开了来任后的第一次专题工作会,主题锁定交通管理。
减压的背后,是成都必须面对现实的压力——成都近二十年的城市化进程,让极其狭小的城市容量,承载了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和交通流量;快速路建设较早,但尚未成网;城市道路资源远跟不上小汽车数量增速;放射性的城市路网格局导致交通组织难度大……
“解决交通问题,是长远之策,也是眼前的当务之急。”新一届成都市委将“交通先行”列为成都“五大兴市战略”的首位,也开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药方”:便捷化的交通设施+智能化的交通管理+人性化的交通服务。
赓即,成都启动了多个重大“畅通”工程项目,涉及路段包括蜀都大道、解放北路、老成灌路、羊西线、交大路等多条城市干道。今年2月,成都18个地铁站点同时开工,两个月后二环路“双快”工程启动并全线施工。
有媒体称:成都迎来了“最长交通阵痛期”。4月26日,成都首次实施尾号限行,限行范围为二环路全线及解放路等7条放射性干道,10月8日,成都实施“新版”限行方案,将道路限行调整为区域限行。“阵痛”之中,各种质疑声四起,有人尖锐指责成都“动作过大”,也有一些人对“今天的不便是为了明天的方便”表示怀疑,还有人不客气地向公交热线投诉:“线路改得我无所适从!”
“解决交通问题时刻也不能拖延,宁愿现在挨骂,也要提前谋划实施。”顶住压力,成都负重前行。
从“红锅白锅”到“感觉不错”
“你住在红锅还是白锅?”面对“新版”限行方案,一个段子迅速在网上传开。调侃中隐藏的担忧是,限行后,居住在二三环区域的市民,会不会面临极大的出行不便?一片忐忑不安的情绪中,10月8日如约而来,尾号限行新政正式拉开大幕。
这一天,开车上路后的成都乘风出租车公司的哥朱昆意外地发现,“周一居然没怎么堵车。”与朱昆有着同样感受的市民不少,当天,微博上充满了求证的声音:“我今天的线路比以前通畅,你们呢?”
与市民感受相契合,成都市交管局指挥中心的监控记录显示,当天早高峰时段,南灯巷与红照壁街交叉口、滨江路、新华大道、浆洗街、人民南路等传统“堵点”车流压力明显缓解,车辆高峰期缩短半小时,通行速度有所提升。10月11日的数据显示,限行区域内主干道车速提高40%;主干道公交车运行速度提升12%到14%;拥堵路口数量下降了47%。“这个结果是可喜的。”成都市交管局科规处副处长汪金宝说。
10月10日,成都甩出“重磅炸弹”:为应对尾号限行新政,推出33条免费公交线路,同时,持天府通卡乘坐地铁将可享受票价8折优惠。
“每周一天不开车,换来其他几天更加通畅,可以接受”,“以前很少坐公交车,现在尝试一下,感觉还不错”,……悄然之间,越来越多“支持”的声音开始出现,甚至有市民主动表示,“即使不是限行日,也可以不开车。”
从因为限行而“不能开车”,到主动选择“不开车”,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有专家认为,成都持续不断的“一揽子”缓堵保畅政策开始显示综合效应。
事实上,更多的惠民措施早在此前已然铺垫:今年,成都公交集团率先于全国公布首末站发车频率,并启动“公交问需”行动,力求创造更加方便、快捷、舒适的出行环境;9月16日,成都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为公共交通分担率提升提供了巨大空间。
还路于民,蜀都大道东段、解放北路、羊西线、交大路、机场高速路等改造工程均实现了提前完工。成都市建委表示,除二环路和已开工建设的地铁项目外,在明年6月30日前,成都主城区将停止新开工道路工程,特殊情况需实施的临时占道工程,必须报经市建委统一审查批准。
破解世界性难题,成都的举措也引起世界的关注。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基金全球环境基金(GEF)“缓解大城市拥堵、减少碳排放”项目已确定成都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项目包括公交路段及路口优先通行、公交站点优化等9个子项目,将由全球环境基金无偿提供300万美元实施。
从“不可思议”到初具雏形
热闹之后,是更多的冷思考。
“这些天,许多国内同行都打来电话,说得最多是‘不可思议\’。”陈蛇说。
怀疑与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10年11月1日,广州开始实行亚运公共交通免费政策,然而,由于汹涌的人流超出了预期,这项免费“午餐”仅仅实行了5天就被紧急“叫停”。陈蛇认为,国内类似案例之所以失败,可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免费公交带来的“暴挤”,二是服务质量下降,“两种情况都不会在成都的免费公交上出现。”
“昨天的客流情况显示,137路、170路高峰期比较拥挤,今天我们就更换了更大的车型,包括6台18米大容量公交车。”陈蛇表示,近几年来,成都公交集团储备了大量运力,有充足的车辆可以投放到免费线路上,足以承载因免费而增加的客流。
“在成都,‘免费\’不是新鲜事,不会对市民心理上形成过大的冲击。”陈蛇说,近年来,成都连续推出了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两小时免费换乘等惠民措施,“免费公交”对无效出行的吸引力是可控的。
免费会不会影响服务质量?“一段时间内,公交票款收入可能会减少,但并不影响服务标准。”陈蛇的底气来自成都公交近年来“网运分离”模式的探索——公交线路特许经营权统一授予公交集团公司,营运生产经营权则交由市场专业的营运生产企业承运,“司乘人员没有经济考核压力。”
尽管如此,压力依然不小。免费公交推出后,公交集团还成立了33个督查小组监控线路运行情况。相关负责人表示,各条线路的车辆配比、发车密度都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调整,将在一个月后趋于常态化。
让公交出行成为习惯,考验的是各项缓堵保畅措施的可持续性。“成都的设想是,构建以地铁、BRT快速公交为骨架,以普通公交为主体,以支线公交和公共自行车为补充,构成层次分明的公共交通模型。”杨效松说。
就在成都免费公交开通的同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在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确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8项重点任务,这无疑传递出明确信号:必须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
交通先行,公交先行,成都已初具雏形,成都也继续在路上。
成都交通攻坚大事记
2011年12月19日,成都确立“五大兴市战略”,“交通先行”成为战略之首;
2012年1月10日,成都市缓堵保畅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
2012年2月23日,成都18个地铁站点同时开工,2000余工人同时参与建设,拉开加快新一轮地铁建设的序幕;
2012年4月26日,成都二环路“双快”工程正式开工,同时实施在二环路全线及解放路等7条放射性道干道实施汽车“尾号限行”交通管理措施,成都公交首次公布市内120条主、骨干线公交线路发车频率;
2012年9月12日,成都启动最大规模“公交问需”活动,力争“扫盲区”、“减拥挤”、“不久候”;
2012年9月16日,地铁2号线通车试运营;
2012年10月8日,成都实施二、三环路之间区域汽车“尾号限行”交通管理措施;
2012年10月10日,成都33条既有公交线路实施免费乘坐,地铁实施8折优惠,单位交通车的申领车证条件将从原来的20座以上放宽至12座以上;
2012年10月12日,成都推出出租车预约电召服务。
……
新闻推荐
在温江参加国际马联场地障碍世界杯中国联赛(成都站)的25名选手中,为中国拿到首个奥运资格的马术选手李振强无疑最引人注目。中国马术协会秘书长成庆这样评价:“中国马术史上,李振强有资格占据一席之地...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