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记者 彭运
核心
提示
上周,成都商报记者以成都人最熟悉的34个服装品牌、6个鞋履品牌、5个餐饮品牌和3种配套业态为标本,对成都17家主流百货及购物中心进行了走访,并发布了《撞牌 成都卖场致命伤》(3月7日37、38版)的报道,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反响。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表态:“报道说到了点子上,但苦于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成都消费者不够个性?
据成都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成都核心商业形态中的品牌重合率达到40%,购物版以表格的形式对以上调查品牌的重合率做了直观的展示。关于高撞牌率,各家卖场表示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比较一致的声音是:这些人气品牌重复出现于各个卖场,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业绩的考虑,是受目前零售市场品牌成熟度以及经营模式等整体发展现状所限。
比较让人意外的是,即使在成都这样时尚度较高的城市,卖场给出的“撞牌”主要原因竟然是:“追求个性的消费者只是少数。”上周报道发布后,不少卖场就纷纷表示,之所以在招商和品牌结构的组建上不能“放开手脚”,最主要因素就是消费者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某卖场招商部负责人表示,“陌生品牌的接受度并不容乐观,即使在成都这样追求新鲜感的城市,会接受他们的人也只是少数。在目前的成都市场,大面积引进所谓的独有品牌,反而给业界和消费者造成招商不力的印象。”
人气品牌仍是重头戏!
品牌重合率过高是目前成都卖场亟待解决的致命伤,然而在现阶段,拥有熟脸品牌越多的卖场反倒生意不错。并且,各卖场更乐于告诉消费者“这些品牌我们家都有”。因为上周统计的不尽全面,BHG时尚百货(原北京华联)特意告诉成都商报如VERO MODA、ONLY、威可多、堡尼、沙驰、莱尔斯丹在其盐市口店也有售。百盛西大街店也表示,统计中的大多数品牌在他们家也可以买到,其相关负责人称,“这些受到市场认可的品牌,确实是人气的保障。”对于品牌的引进,成都王府井持的观点是要比消费者“快半步”。王府井营销策划部经理游菲对此的解读是:“引领消费者习惯和心态需要一个过程,操之过急可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因此,成都王府井一方面会保证人气品牌的占有率,另一方面在逐渐开拓新市场,但并未选择全盘重来的方式。独家轻奢侈品牌的引进,就是追求卖场个性化的努力。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其实也是对消费者消费心态的引领过程。”
培养消费需求迎来契机
虽然目前按成都卖场的撞牌现象严重,但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这也为培养新的消费群体,打造个性化卖场提供了契机。华润万家成都339欢乐颂购物中心总经理邓益建表示:商业项目的竞争优势不仅限于品牌组合,应强化差异化品牌定位,培养消费需求。“购物中心注重‘体验式\’消费。商业项目的竞争优势不仅限于品牌组合,强化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包括营销,建筑、环境、服务等才会给消费者建立长久的共鸣感和归属感。”同时他也认为购物中心就应成为培养“消费需求”的导师,2013即将开业的欢乐颂,就致力于让消费和本土文化特征相结合,力求培养新的消费群体。
新闻推荐
“对于天府门廊的蓝图,媒体已经描绘过无数遍,目前在天府门廊共有13家开发商发展10个项目。未来将建成5座五星级酒店、10多栋甲级写字楼、70多万平米商业和3条地铁,汇聚20万高端人群。区域将采取集约...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