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业社区的崛起,商业和住宅能以更良性的形态融合发展。
用两个小时驱车抵达与寻找车位,逛街Shoping,再重复到来时的繁琐程序……对于成都市民楚先生而言,这样的低品质且程式化的传统购物模式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退。
事实上,楚先生的“遭遇”,正是商业地产谋变的缩影。走过了住宅底商与生活广场,在过量综合体竞相上马带来的体验疲劳中,升级换档的社区商业地产,也正在以“最后一公里”的概念,丰富的业态组合,谱写未来的生活场景,并试图博得红海中的“蓝海”。
“最后一公里”促新商机
在城市由单级向多级裂变的时代,“短平快”的运作理念,使在大量的“造城”过程中,拔地而起的楼盘往往早于商业配套,而传统底商也因为数量少、业态单一、开发与经营相割裂等“先天不足”,人气并不旺盛。如光华新城等区域,密集的小区规划中,即使有底商,截止目前仍有不低的空置率,这也造成了楼市热点的商业空白。
与之相对的是,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在建商业综合体面积已经位列全国各大城市第一,到2015年,成都城市综合体总面积将达到近3000万平方米。同时,由于“千店一面”的问题,不少综合体实则很难突围,更勿论补齐住宅的配套短板。
在强烈的需求面前,伴随着开发商的“谋变”,默默无闻的社区商业,正在逐渐跃升为商业地产的主角,随着蓝光、上实、和黄、华润等品牌开发商先后加入战局,社区商业也以全新形态重新上线,并在今年正式进入“火拼”状态。
近日,金融投资报记者来到位于东3.5环的万科路沿线进行实地走访,在这片被描述为“东方新城低密住宅区”的区域内,目前已云集万科、首创、蓝光、荣盛等品牌开发商进驻开发,新建楼盘如火如荼,居住氛围逐渐成熟。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该区域人口超过10万,未来常住人口规模将达到20-30万。但目前该板块除了不到一年前开业的凯德广场与人人乐,并无其他的大型商业,多为传统底商,目前商业氛围稀缺,因此这里也成为社区商业的福地,片区内几乎所有开发商都在筹建自家的社区商业。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不约而同打出“6米层高,双倍价值”招牌的社区商街们,在业态规划上,大都包括高达80%的餐饮娱乐规划,同时结合休闲商街与配套商业。以某品牌开发商的社区商业项目为例,其包括社区服务型商业街、特色商业区、内院商业、汽车影院等,同时以商业广场为核心,打造餐饮区、咖啡馆、酒吧、新型邻里超市、人文休闲等。一个被描绘的生活场景是,老中青幼4代,吃喝玩乐游购闲全满足。
可以看到的是,随着社区商业的崛起,商业和住宅无疑将能够以更良性的形态融合发展。而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了对这种模式的看好,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普通社区只能经营日常消费,综合体与热门商圈只能在周末得到充分人气,而位于多个社区核心位置的社区商业,如果体量适中、特色化吸引力强大、业态全面,无疑能够把握所在中等区域的常态消费力,并且借助人流动线的引导,产生额外消费。
选铺投资还需精确“鉴宝”
有房企高管表示,如果说城市综合体是一个人的五脏六腑,社区商业就是皮肤,它遍布大街小巷,弥补了物流业的“最后500米”短板。因此,其稳定、短周期的盈利模式也将为商业地产领域的投资者带来理想选择。事实上,尽管三环内的交通密集型地段的商业项目可谓“金铺”,不过,其高达200万元以上的投资门槛也拦截了不少中小投资者。记者了解到,目前推出的社区商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三环周边,面积段集中在18到200m2,而总价方面最低为38万元左右。
尽管如此,要想在海量的社区商铺中做出恰当选择,还需要更多的“硬功夫”。对此,在日前举办的2014成都街区商业投资峰会上,新港地产总经理张月也提出了一些量化标准。张月指出,对于社区商业的投资价值的鉴定,需要从人口饱和度、商圈饱和度、交通饱和度、商业吸附力和业态互补性五个方面评判。其中,以人口饱和度为例,优质社区商铺所处区域内需要各大住宅项目入驻率能达到80%以上,同时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常住人口能达到3万人,在人口密度大而商业布局不足的区域,商铺的价值就会处于上升期。
此外,张月认为,目前四类社区商业值得投资,即成熟商圈内的复合型商业街区、新兴高密城区依托于主力店的社区商业、交通枢纽型社区商业、及有成功商业运营经验的开发商所开发的社区商业。“商铺想要保持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与各大品牌商家建立好关系,因此需要开发商愿意在后续商业政策、经营措施等方面全面围绕商家的经营需求展开工作,所以开发商在有一定自持比例的前提下,相关运营能力也很重要,而可靠的社区商业项目很多都可以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统一运营。”一位商业销售顾问向记者表示。
另一方面,作为投资品,社区商业的市场接受度究竟如何?上述销售顾问表示,其所代销的社区商业项目目前1号楼与3号楼已售罄,4号楼正在与某火锅品牌洽谈整售,只有2号楼还有少量商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社区商业的销售金额已经占全部商业地产销售金额的50%以上,以南城都汇项目为例,尽管其价格达每平米11.47万,但仍以3.74万平方米的销量,在2013年全域成都商业地产备案面积排名第六。
尽管如此,但对于这一后起之秀,仍有不少投资者心中打鼓。在某品牌开发商的社区商业项目销售中心,观望许久的许女士还是确定再考虑看看。她向记者表示,虽然项目销售方表示租金可以达到80-120元/平米,如果购买一个26平方的商铺,如果不算商铺升值空间,年回报率最高仅为6%-7%左右。不过,销售方也坦言,尽管承诺可以统一招商管理,但是商铺一定会有空租期,尤其是在风险培育中的时候。
本报记者 吉雪娇
记者观察
高品质社区商业街有“真金”
事实上,对于综合体最大的担忧,源于其“过量开发”, 再往前追溯,曾经的“生活广场”同样被其他开发商迅速复制,其中有成功更有失败。毫无疑问的是,一拥而上的“打挤”最终都可能由于区域消费力的摊薄而导致“一拥而下”,而这样的“造城”运动正是开发商们所擅长的。
从现有规划来看,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社区商业们的体量总体尚算温和。不过,在部分区域,这样的“过热”已隐隐展现。这些社区商业,从体量来看,少则2万平方米,多则10余万平方米;综合定位来看,餐饮娱乐占据主体,较难形成差异化。
以此次记者走访的万科路沿线为例,这个将未来常住人口定格在“30万”的片区,截止目前已有成都首个海派坡地商业街、上实置业海上海、3万平方威尼斯水街、蓝光锦绣红街、体验式美食街区、荣盛克拉金街以及筹建中的魅力新天地等社区商业项目。以新港地产总经理张月提出的“商圈饱和度”换算,2013年人均GDP为10249.4美元的成都,按照国际惯例相对应的商业饱和度就为1.4平方米/人,只有低于该数值,才是不饱和状态,商业才有潜力,即对于该片区而言,其商业的上限仅为42万平方米。
所幸,虽然市面上社区商业的供应量增加的趋势毋庸置疑,但结构性供需失衡及同质化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高品质社区商业街供应量还比较低,尚有足够的空间可供社区商业们“白纸彩描”,希望在抢先占位下,尽早培育的消费习惯足以令这些项目与其投资者找到“真金”。来源:《金融投资报》 http://jrtzb.com.cn/
国内统一刊号 CN51-0043 邮发代码 61-102征订:028-86968486
微信公众号:jrtzb028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卢建波)3月30日,由蓝顶美术馆主办的《游·日记3——越南》采风创作展在成都开展。据了解,参与本次活动的艺术家有周春芽、郭伟、罗发辉、宋永平、王劲松、吕华、郭晋、薛松、宋永红、赵能...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