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网 董晓尚
3月14日下午4点半左右,成都市春熙路一带不少逛街市民不明原因四散奔跑,网上随即出现春熙路发生暴力伤人事件的种种传闻。在众多网友的微博上和微信朋友圈中,多版本“真相”流传,一时间恐慌情绪蔓延。成都警方随即介入,并迅速辟谣,证实“春熙路及周边地区没有发生任何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也没任何人员伤亡。”媒体调查还原现场,奔跑的人大多“不明真相”,“砍人了”只是听说而已。
事件平息后,不少成都网友感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谣言的“杀伤力”:“莫须有”的信息竟让线上线下的人们集体陷入恐慌。
回头再看此事件,有值得肯定的经验,更多的是亟须反思的教训。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成都警方在此次事件的反应速度,获得网友一致“点赞”。线下,集体散逃事件发生后,大量警察迅速赶到春熙路,加强安保。不少网友直播现场时都提到,“很多警察,有安全感”。
线上,几乎在谣言传播的同时,成都市公安局官博“@平安成都”即迅速辟谣,明确“没有任何公共安全案件”。“辟谣内容”通过微博自发和媒体转发扩散,与谣言形成对冲,大大缩短了谣言的危害周期,成为稳定公众情绪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与微博谣言“来得快去得快”相比,微信由于相对封闭,“朋友圈”中的谣言来得慢去得也慢。“@平安成都”微博辟谣后的一段时间,谣言仍在微信中传播。目前,官方政务微博已有较大舆论影响力,如何将此种影响延伸至微信平台,让“权威辟谣”尽快占据“朋友圈”,应是官方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其次,需要反思的是,部分媒体对此类突发事件的报道方式有推波助澜之嫌。
人群奔跑时,网友通过个人微博直播爆料,夹杂个人情绪和猜测,难免片面。不该的是,一些媒体“加V官博”通过转述网友对现场的描述,以求证方式发布报道,有意无意间导致负面情绪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迅速扩散,加剧紧张情绪。这种追新闻的方式遭到不少网友“吐槽”:不专业。类似情境下,媒体如何在“抢新闻”和保证真实、客观、公正中找到平衡,仍值得从业者探讨。
最后,作为互联网最大参与群体,公众在不能编造谣言的底线上,更应提高鉴别信息的能力,避免被谣言左右。此次事件中,李某某因无中生有,传播编造的信息被警方依法惩处。网络时代,每个人在享受表达自己观点权利的同时,更应认识到:互联网是公共空间,个人言论必须受到法律约束。
对普通围观者来说,避免“三人成虎”需要提高网络素养,如对耸人听闻的信息,要找到原始来源、多方求证,避免单一信源等。《人民日报》对此评论:一旦没有冷静的思考、缺乏理性的判断,就难免被传言裹挟。邪不胜正,假不成真,最可怕的是自乱阵脚。
新闻推荐
本报联合透明房产网调查显示——买房遭遇各种纠结楼市投诉依然较多
买房是一件大事,很多购房者因为信息不对称,商家不诚信而遭遇各种陷阱。近日,本报联合透明房产网发起一项年度投诉维权统计,通过对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一年内的1500余条投诉的分析得知:以住宅变公寓为...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