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发出书讯,登陆就可买书。”3月13日,北京时代华语图书公司营销经理王舒告诉记者,余秋雨的新版《文化苦旅》4000册限量签名版,比定价便宜10元,3天就售罄。
一边是传统图书销售渠道不断提出“图书限价令申请”,一边是网络书店“价格战”不断。如今,微信又突然杀入图书销售,也给出版业“价格战”带来了更多猜想。
□本报记者 黄里
传统门店-网络书店-微信书店
“价格战”在所难免?
查看第一本微信售书《文化苦旅》的销售情况,图书定价38元,微信活动价28元。与国内主要网商比,打折幅度并不算太多,但依然引起了业界强烈关注。王舒介绍说,“此次试销效果还不错,公司将乘势建立‘微信书店\’。”
据微信的官方平台显示,目前有超过3亿人在使用这一网络交流工具,其中绝大多数是手机用户。微信售书首获成功,大型微信书店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而微信书店要与网络书店比拼,新一轮的“价格战”似乎不可避免。
而与此同时,图书价格管理又再次被推到台前。最近在业界讨论热烈的建立“图书价格管理制度”,目的也是通过维护图书定价方式,限制价格乱战,规范书店经营活动。
不过,在微信售书用“价格大战”扩张势力的同时,更多的人看到了图书市场新的机会。
粉丝经济+指向销售
新方式惊醒圈内人?
时代华语执行副总裁刘杰辉认为,“微信售书”的出现,给书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价格战”这么简单,而是将迎来非常重大的颠覆性变革——原有传统营销模式、发行模式将被创新模式所取代。
与其等待不如求变,正是这第一本“微信售书”,让出版机构和书城从中发现了两个特点。
一种是“粉丝销售”模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初版于20年前,20年后修改再版,用来做微信售书的“头炮”,算得上是图书“粉丝销售”的有效尝试。按刘杰辉的说法,“因为微信用户是读着《文化苦旅》长大的。”
另一种是“指向销售”模式。前不久,有网友通过微信介绍1980年代出版的《四川方言词典》,在网络和手机平台引发热议,无数求购信息指向出版者四川人民出版社。3月12日,该社总编辑刘周远告诉记者,他们已启动“应急方案”,将旧版进行修正,换个漂亮封面,立即出版。同时,该社微信平台上也贴出告示:“我们会第一时间在这里告诉大家再版信息,密切关注哦!”
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助理李真真认为,通过社交媒体售书不排除有炒作之嫌,但此举能召唤大量读者,作为原创者的出版社资源优势就能体现。成都今日阅读文化公司总经理但捷则说,通过微信的指向,实体书店的图书展示、读者沙龙功能更能体现。
触动,不应仅是打折
2014年,余额宝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银行业,打车软件改变了出租车的消费模式。如今,“微信售书”正在触动出版的神经末梢。
这种触动,不应只是图书价格的折扣。其实,这应该是一个与作者和读者达成“共识”的新平台。用电子商务售书模式实现精准的消息定位,无论是手机社交媒体还是书店,同样可以成为图书选题和销售模式的策划者和推动力。“微信售书”所带来的,绝非一两本书的销售告罄,而应是整个图书行业发行渠道和模式的转变。这样的变化,值得期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佳当前,网络商品交易飞速发展,但随之也面临一系列问题。3月13日,成都市消协秘书长庄卫兵解读新消法时表示,3月15日起实施的新消法除增设“七天无理由退货”新规外,还明确了第三方交易平台...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