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然而,阆中古城有一位“奇人”,却练就了用火做笔,在纸上“描绘”栩栩如生的图画的绝活。他叫鲜大平,今年54岁,曾经是位下岗工人。如今他的最大愿望,就是有一天能为自己的“火喷画”办一次画展。
□王斌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文/图
拿起烙铁用火作画
鲜大平出生在阆中农村,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从来没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在部队当兵办板报的时候,有一次烟头不小心落在木板上,他正准备把烟头捡起来,突然发现烟头下的木板渐渐变成焦黑色,有点像水墨画晕染开来的样子,他受到启发:“可不可以用烙铁在木板上画画呢?”那是1987年,鲜大平开始从废旧报纸和杂志上寻找合适的图画,再从木工师傅那里找来废弃的木块,然后用烧红的烙铁在木块上创作烙画,画树木、花草。
1991年,鲜大平退伍回到阆中。不久企业改制,他下岗了,辗转成都、深圳等城市当保安。工作之余研究烙画,几乎成了他最近20多年唯一爱好。
但在木板上创作,时间一长,容易变色变形,画也就废了。喜欢琢磨的鲜大平又偶然发现了“火喷画”的可能。原来,有一次作完画后,他忘记拔掉烙铁电源。等他第二天一早起床,发现放置烙铁的铁块已被烫得通红。铁块下的宣纸被烧了一个窟窿,窟窿周围的色彩却很绚丽。“如果热源不是太猛?那能不能把画搬到宣纸上?”他开始用汽油、煤油、蜡烛、酒精等不同物质对比燃烧情况,渐渐掌握了火的“软硬”。
用火为笔,在纸上烤出图案、颜色,鲜大平渐渐摸索出别具一格的“火喷画”。
纸上喷出亭亭荷花
鲜大平说,火喷画的关键是火候的把握。火力稍微过大,宣纸容易烧焦,火力不够,画面又成色不足。有时候,一小块地方没掌握好火候,之前的努力就会付之一炬。原本就生活拮据的他在摸索阶段,连烧坏的宣纸也舍不得扔,用留白处继续尝试。经过10多年的摸索,不同火源的烈度渐渐被他了然于胸。
要画出一幅像模像样的画,除了火候的掌握,还要对传统水墨画有起码的了解。为此,鲜大平找机会去观摩各种画展。
刚开始作火喷画,他用笔在宣纸上轻轻勾勒画作的简单轮廓,再往轮廓里填颜色。渐渐地,有些图案简单的画,便能直接用火烤出来。
在鲜大平只有20多平方米的家里,一叠刚刚完工、尚未装裱的画作放在床上。展开宣纸,一幅是荷花,亭亭玉立。画面色调为灰褐色,乍一看,是一幅水墨画,细看,颜色有点泛黄,像是存放了很久。另一幅葡萄,用颜色的浓淡,让葡萄果粒呈现出饱满的状态,相当诱人。
鲜大平说,这样一幅画,为了掌控火候,有时候一幅画要费好几天的功夫。所以直到如今,他的火喷画数量也不多。
眼下,鲜大平仍在继续摸索如何让火喷画更精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晓铃)5月3日,歌手林志炫《ONEtake》演唱会成都站将在四川省体育馆温暖开唱。记者获悉,这场演唱会既有林志炫的音乐品质为保障,又大走低价路线,因此开票半月,门票已销售过半。据介绍,林...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