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琼 成都商报评论员
核心
提示
如果说官员复出不奇怪,但“公私颠倒”的复出让人不解:生活作风问题让人身败名裂、永久退场,身负恶性灾难性事件反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到底是问责制度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某些官员的政治伦理、人生耻感出了偏差?
“6年来85名免职官员逾三成复出”的消息,再次刺激了对突发灾难性事件记忆犹新的公众。近日,媒体梳理2008年以来52起轰动一时的官员免职案例,发现40名因突发事件被免职的官员半数复出,而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免的16起案件27名官员全部杳无音讯。
对官员复出,在“组织部门”看来,于情于理于“法”都有依据,毕竟要“治病救人”,“不能一棍子打死”,涉事官员多年富力强,“培养人才不易”,《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要求,免职、责令辞职、引咎辞职者,“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正因此,相关部门回应往往理直气壮,“按组织程序基本合规”。
但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看上去没问题的官员复出却大有问题。它提醒我们一些突发事件问责过程不透明、无规则的后患无穷:官员先被“雷霆”式问责,然后“闪电”式复出,一下一上、一沉一浮,全无解释,这难免留下“暂避风头”“带薪休假”的印象。问题官员的任免成了官场“快闪”,不仅消减问责的威慑力,更损耗问责制的公信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比较因公共安全事件仓惶下台官员与因生活作风问题蒙羞离场官员,同样的“死法”,不一样的活路,暴露出官场政治伦理的扭曲与反常。
突发事件带给社会创痛之巨。涉及数万儿童受害者的“三鹿毒奶粉”事件,致277人死亡的山西襄汾溃坝事故,"4·28"胶济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11·15"上海胶州路大火……恶性突发事件几乎都涉及大量民众伤亡,除直接肇事者与玩忽职守者,守土一方、分管有责的领导干部亦是问责对象。
官员问责分政治、道德、行政和法律四个层面,事发地的领导干部,即使没有直接责任,政治与道义上的责任在所难免。放在成熟的现代政治体系下,官员因恶性事件下台,基本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终结,断无东山再起可能。突发灾难性事件对于领导干部的从政能力、也就是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与声誉构成毁灭性打击。受害者、亲属与民众不会原谅,他也很难再得到公众信任。
可以说,突发事件涉及领导干部的“公德”,而生活作风问题如果不涉及滥用权力,反倒只是官员的“私德”。看看那些因生活作风出事的官员,包括2010年至2012年之间发生的网上“裸聊”、微博调情、包养姐妹等丑闻,还有最近两年发生的重庆不雅视频、上海法官嫖娼案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既然都未被追究法律责任,似乎表明生活作风“败坏”并不完全等同于败坏公共利益。
如果说官员复出不奇怪,但“公私颠倒”的复出让人不解:生活作风问题让人身败名裂、永久退场,身负恶性灾难性事件反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到底是问责制度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某些官员的政治伦理、人生耻感出了偏差?
新闻推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的要靠双脚去走吗? 师徒5人百日游学 2300公里已走了一半
■6月20日从成都出发,已行走1400公里,今天将进入河南,目的地是山东曲阜的孔庙■4名学生中,最大的21岁,刚大专毕业,最小的14岁,开学将上初三■吃的主要是大饼咸菜,不能吃肉,住宿基本是搭帐篷,午课是诵读《朱...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