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艺术家生活是特别的,我一生的收藏品,来自成都的占了很大比例,它们和这座城市一样,优雅、漂亮,充满人情味。成都是一个太宜居的城市,这里有一群很让人留恋的艺术家,他们和这座城市的相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最早将成都当代艺术带到中国台湾的著名收藏家林明哲
十年是一个不长但绝对不短的时限。十年可以发生很多事,见证很多变化,但同样可以印证一些不变的东西。昨天下午,一场以“居住在成都”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在台北关渡美术馆开展。这场展览十年前从深圳美术馆开始,去过法国,到过新加坡,回过成都,“这一次,在十年这个重要的节点,来到了和成都当代艺术有着特殊渊源的中国台湾。”著名艺术家周春芽在开幕式上这样说。
22位艺术家,百余件新老作品,构建了一座城市的艺术整体形象,参与的艺术家,都是这道风景的一部分,“他们是一个缩影,一次闪回,一种呈现,更是一种展望。”关渡美术馆馆长曲德益说。而作为最早将成都当代艺术带到中国台湾的著名收藏家林明哲昨天在现场表示,在全国很少有像成都蓝顶艺术区这样的艺术聚落,艺术家们和谐群居,共同在艺术之路上狂奔或漫步。“这里的艺术家生活是特别的,我一生的收藏品,来自成都的占了很大比例,它们和这座城市一样,优雅、漂亮,充满人情味。”
昨日的“居住在成都”台北展预料之中地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家主流媒体强力关注本次艺术盛事。
十年五展
映照艺术家群落的成长成熟
十年,五展,见证了一座城市与艺术的共生关系,也映照着一个艺术家群落的成长、成熟与成就。作为本次展览的重要推手,成都文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苗伟认为,一座城市应该有很多理由让这座城市的人感到骄傲,也就应该有更多的理由把来到这座城市的人留下来。成都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镇,理应有这个条件和因缘,成为这个诱人的理由。“文旅集团支持这次的展览,实际上是城市营销方式的创新和突破。”苗伟想说的是,当代艺术,使成都多了一个让游客留下来的优雅理由。
“相处和谐,聚集居住,各自保持各自的艺术创作方向,有着自己的艺术坚持,同时又与国内的艺术潮流保持距离……”这是著名艺术家何多苓的个人概括。本次台北展的策展人胡永芬提到,“成都的当代艺术家之间,有一种如父叔、师友、兄弟一般的特别情感。他们的艺术,也在这样的情感流动中,各自茁壮成长。”
周春芽昨天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都的艺术家开始比较活跃地进行艺术创作,“年长一些的四川艺术家都不会忘记,90年代初,那时也是大家创作和生活相对困难的时候,是中国台湾的画廊、收藏家和艺术媒体开始关注和支持四川艺术家,我们当初第一个画室基本都是中国台湾的资金帮助建立的。今天,居住在成都的当代艺术家越来越多,光我们蓝顶艺术区就有近200个艺术家。我们在成都安居乐业、充满激情努力创作,同时大家的作品也在全世界各地展出。我们希望通过在关渡美术馆的展览,与中国台湾的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成都号角”吹响
艺术粉丝纷纷慕名而至
艺术家杨冕昨天说,“居住在成都”来到台北,是两座城市的艺术视野更广、更宽、更厚重的体现,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的展览推力更大,底气更足,感受更深刻,“它代表着一种可喜的成长。”罗发辉、郭伟和赵能智则以更为生活化的感受来形容这里,“这里的艺术环境很舒服,我们这一次该来。”该来的还有中国台湾的艺术粉丝,身处台北艺术大学的关渡美术馆,昨天被这场遥远的“成都号角”吹响,众多慕名而来的艺术学子、收藏家和艺术媒体将这些早闻其名却未见其人的艺术家们团团围住,他们的好奇并不在于艺术品本身,毕竟他们的作品早在十多年前就已来到这里,他们关心的是,成都这一座城市,为什么会诞生这样温润、独特、风格化的作品?“这就是成都”———艺术家们这样回答他们,这也许是最好的回应。
第一次参与“居住在成都”的艺术家郑德龙,则表示自己很喜欢台北,曾一个人走在台北的众多条街道上,感受这里的风物与人情,“这次最大的感受,是从一个人的展览变为一个集体的参展,感觉有一种集体的能量在烘托成都的当代艺术,在海风轻拂的台北冬日,竟有了莫名的温柔。”
昨天的开幕式上,文旅方面还发布了全国首张城市当代艺术旅游地图———“成都当代艺术旅游地图”,除了熊猫、川菜,成都又多了一个让游客留下的理由。而作为本次展览的合作媒体,成都商报艺术总监王奇昨天在开幕式上表示,将会与成都当代艺术协会的各位艺术家们携手,带着“居住在成都”明年去更远的地方,“因为这就是成都。”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发自台北
背景
阅读
22位成都艺术家
上百件绘画雕塑作品
“居住在成都”是年底台北关渡美术馆推出的最后一档跨年大展,本次展出网罗了22位成都艺术家的上百件作品,其形式、面貌相互之间可谓大异其趣,而这也正反映出这座城市的丰富。
关渡美术馆馆长曲德益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二大城,以成都为发展中心的四川美术体系,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近三十年来的重要发展脉络。“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四川地区的艺术家开启了一场风起云涌的艺术运动,周春芽、罗中立、何多苓等人均扮演了8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关键角色,形成很特别的川军现象:艺术家们以创作反思历史伤痕且正视大时代变动的人道主义关怀。”
本届策展人是熟悉当代艺术的资深人士胡永芬,她对当代艺术有着深入的观察,本次展示也通过架上绘画、复合媒材、雕塑等丰富作品,梳理了独到的四川当代艺术脉络,完整呈现成都当代艺术的全景,也让本次展出更具有代表性。“我们期许透过这样的展出,除了带给中国台湾观众更多对于四川当代艺术的认识,同时使这些艺术家能有多样的合作与交流机会。”
周春芽本次展出了三件近期的作品《上海豫园小景之一》、《假山石》等。何多苓则展出一件三屏巨构《大风景》,以及精彩的《杂花》系列小品三张。“周春芽的作品于西方技法以外,明显散发着一股文人率性而又清旷优雅的气质;何多苓的作品则借景写情,如孟德尔颂的小提琴协奏曲,烂漫而清灵。”
郭伟与郭晋两兄弟近几年呈现了甚是有趣的对比。郭伟舍弃了隔限的框架,以一个又一个弥漫着街头自由气息,剪影下来的人物画,以及各种天马行空的动物或是物件,以奇异的视角处理,创造、呈现出不同的情境与叙事。曾朴的画作内容多为小尺寸的肖像,这些画作呈现的方式,多为相框式,俨然就是一种群像,像家庭客厅墙面的家族、生活相片。赵能智笔下的人物情绪浓烈紧绷而又似乎有些迷惘或愤怒,即使是以婴孩入画,却仍呈现惊怖空洞的神情。俸正杰的作品透过张狂的人物形象来表达消费主义极致化的特征。另外还有屠宏涛、吉磊、张发志以及李胤,他们都是挪借了自然的风景或是人为的风景,经过主观的转化,来完成自己心理的指涉。
“居住在成都”的展览最早发端于2004年的深圳美术馆,此后,这样的活动在2005年又延续至新加坡的Soobin Art Gallery。而本次赴中国台北关渡美术馆参加“居住在成都”展览的艺术家,他们的生活、工作几乎全都在成都蓝顶艺术区。
业内观点
成都当代艺术这张名片
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新型的文化产业运营方式,不仅关乎一群人,更能影响一座城。成都从来不缺乏城市名片,这里的景区、美食、名胜古迹,任何一项都可以让游客们津津乐道。
成都文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苗伟昨天表示,“我们做推广,不能只通过比较直白的方式试图去吸引大家。现在我们用艺术的形式出现,已经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甚至没有呼口号‘欢迎你来\’,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展览,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作品,更是展示了成都的整体文化氛围和艺术成就,这比直接的宣传更好。”他举例,很多人去巴黎旅游,主要是想去看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这样的单个机构,但却从侧面影响了巴黎的旅游业。“我们也希望,将来国外的游客到成都就是来看艺术。”
苗伟认为,“当代艺术是成都的亮点,是成都可持续向外展现的领域,中国台湾的当代艺术发展得也非常好,这个切入点很恰当。不过,还有很多中国台湾的艺术爱好者没有去过成都。我希望他们今后到成都去旅游,不仅人数会增加,也会专门为成都的当代艺术多停留一天,就像北京的798成了旅游胜地一样。”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实习生 张涵
“居住在成都”台北展
主办:成都市旅游局 成都市文化局
承办:成都文旅集团 成都当代艺术协会
协办:成都蓝顶美术馆 台北关渡美术馆 中国台湾雄狮集团
特别战略合作媒体:成都商报
展览时间:2014年12月26日-2015年2月15日
地点:台北关渡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俸正杰、符曦、郭伟、郭晋、何多苓、韩梦云、吉磊、
罗发辉、李胤、舒昊、唐可、屠宏涛、王承云、吴建军、王川、熊宇、
杨冕、周春芽、赵能智、郑德龙、张发志、曾朴(以姓氏拼音排序)
新闻推荐
425555人参与投票,近3000万阅读量最大赢家:电影《亲爱的》和电视剧《红高粱》各中三奖歌手李宇春独揽年度女歌手和年度歌曲两项大奖近43万读者参与投票,近3000万读者阅读率,60多位中国一线文化名人娱...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