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北京匡时2014秋拍“现当代艺术”专场拍卖,曾梵志的作品《无题》以750万元人民币落槌,加佣金862.5万元成交,油画《无题》创作于2002年,是曾梵志这一成熟时期,尺幅巨大的代表作,画面中的两个男人具有曾梵志“面具之后”画作中典型的特色。
曾梵志不是第一个因为商业成功而受瞩目并承受猜忌的中国艺术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他的作品神秘、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多愁善感的艺术市场。藏家们需要他这个光彩熠熠的名字,但他不一定喜欢或者愿意承受,他甚至习惯了远离媒体,只让作品说话。曾梵志似乎仍然戴着他的天价面具,那些主导艺术市场的精英和大藏家们,他们中又有多少人具备勇气、鉴赏力乃至兴趣关心曾梵志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家?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实习生 张涵
德侬厅的长凳上 曾梵志眼看自己作品被挂进卢浮宫
2014年10月20日,曾梵志坐在巴黎卢浮宫德侬厅的长登上,“直至看到作品最后被挂到墙上,我才能肯定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10月22日至11月17日,曾梵志新作《从1830年至今》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德侬厅进行专题展出。受卢浮宫之邀,这幅作品以法国浪漫主义代表艺术家德拉克洛瓦名作《自由引导人民》为母题进行再创作。在卢浮宫历史上,这是首次将当代艺术家作品与艺术史上的大师原作并置在同一空间展出。此前,他的阶段性回顾展在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展出,他一贯不愿多在媒体面前说什么。他甚至不愿意发言,面无表情,有一种不置可否的样子。一篇传播很广的新闻报道有这样一句:曾梵志认为,极端的自信与自卑同时出现在自己的性格里,中间几乎没有灰色地带。“在创作的时候,我非常自信,简直接近于自恋。但一旦要我当众发言,我就像一个词不达意的学生,胸闷,就连嗓子眼都被堵住了。”此次专题展耗费了将近一年时间,四幅组画,每一幅都达到了297×360cm的巨大尺幅,最终卢浮宫选定了其中的第四号作品。他厌恶重复,又向来为自己下笔的果断快速而自傲。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他的时候,正好遇到他的闭关创作期,对于早年使他扬名的《面具》系列,他的说法是:“《面具》系列是我刚来北京那段时间的人生体验,对我来说仅此而已。”
大学毕业那年 曾梵志错过了画院却遇上了栗宪庭
“我大概八九岁就开始画画,但那时候没有想过要当一个画家。”曾梵志这样说过自己的初衷。他早期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带着一种紧张不安的表情。17岁,他被人带着去参观湖北美院,第一次听说有这个专业学府,“原来画画也可以上大学。”他高中时辍学去印刷厂当了工人,但很快又拿起画笔,他考了五年,终于上了“画画的大学。”
1985年,他和朋友来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他看到了赵无极和美国艺术家劳申伯的展览,他震惊,这些表现主义、抽象主义以及装置艺术与自已以前认知的艺术形式和思想相去甚远。“我当年创作的作品就是画我自己在城市里对生活的感受,我觉得生活就在我的身边,不用跑到别的地方去体验。”于是,《肉联》系列和《协和医院》系列,高度概括了他身处城市的紧缩与舒张。1991年,曾梵志大学毕业,但还没毕业就碰了钉子。他本来被分配到武汉画院,他还在兴奋之巅却又被告知有一个领导不让他进画院。在最后几天,他被分配到一个广告公司,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当年夏天栗宪庭到武汉为展览选作品,看到了他的《协和医院三联画》,后来栗宪庭又介绍曾梵志给香港汉雅轩画廊的老板张颂仁。
成为明星般的艺术家 “我不愿意跟这些东西放在一起”
“1993年到2003年,十年时间,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买我的作品。”曾梵志说这个话的时候,已说不清是什么感受了。
2003年至2006年,曾梵志作品的最高价格纪录上升到550万,2007年首次破千万,在创下2008年7400万的纪录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当代艺术市场整体价格下挫,曾梵志的作品仍稳步上涨。2011年,高古轩画廊在香港地区举办了“曾梵志肖像作品回顾展”,这是他的首次大型回顾展,同一年,曾梵志成为高古轩代理的唯一中国艺术家。到了2013年,他共有100多件作品出现在市场上,成交率达82%。“2014胡润艺术榜”公布,曾梵志以5.0394亿作品拍卖额位居中国艺术家第一。
商业上的成功让曾梵志像明星一般出现在跟艺术无关的媒体和活动上,在2009年6月刊的《芭莎男士》封面上,曾梵志手拿画笔,目视镜头,杂志封面的文字写着“中国式大师”。中国经济网的一则报道说:曾梵志很快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自己和他的作品一起成为了被人们消费的对象。他谈到,一次去香港出差,偶然发现自己和作品照片一起出现在酒店摆放着的奢侈品杂志中,但他并未对其内容授权,杂志对他进行着吹捧,旁边就是游艇的广告。“我不愿意跟这些东西放在一起。”
他开始重新思索创作的意义和艺术家的身份。在“商人”与“明星”的外表之下,他要强调艺术本身:“那些说我炒作的人应该到我的工作室来看看我是怎么工作的。”曾梵志说,他一年有至少300天的时间在工作室思考和创作。
对话曾梵志
我想所有艺术家的自信不应该随外部世界的标准浮动,不然太可悲了”
▲成都商报:能不能给我们透露一下目前的创作情况?对于刚刚公布的“2014胡润艺术榜”,你作品拍卖额位居中国艺术家第一,你如何看待这个结果?
曾梵志:岁末年初是我创作的高峰期,最近一直在闭关画画,我一般会交替完成不同题材和类型的作品,比如风景和肖像,油画和纸上作品,对我来说这就像休息和游戏。
榜单的事听说了,几乎每年都会被问到类似问题,觉得有点儿无奈,艺术家控制不了二级市场,今天高了明天低了都有可能,我对此早有思想准备。我想所有艺术家在心底对自己的作品价值都有个标尺,他的自信不应该随外部世界的标准浮动,不然太可悲了。
▲成都商报:你在卢浮宫的大展对于你个人从艺生涯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如何看待你的作品并肩《自由引导人民》这幅作品的重要性?
曾梵志:在展览的开幕式上,卢浮宫馆长将这场展览定义为,我在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阶段性个人回顾展的回顾与补充,对此我很同意。以展示古代作品为主的殿堂级美术馆邀请当代艺术家的参与,不仅说明他们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勇气,也说明他们在不断开拓年轻观众群,这一点尤其值得敬佩。
▲成都商报:你如何看待大师?针对艺术圈内“大师众多”的现象,你看法如何?
曾梵志:我没想过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诚实和坦率地面对自己,用作品来表达自我是创作的根源所在。任何人都不能影响我,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
▲成都商报: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与冯小刚合作《一念》的过程,这一作品当时曾引起巨大关注,以慈善为目的,表达的是两个有情怀的男人之间的意气、合作,你如何看待冯小刚的创作?另外,王中军等国内商界、娱乐大腕都有收藏你的作品,而且已逐渐跨界成为专业收藏家,你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曾梵志:越来越多的人关心艺术,这是一件好事。
▲成都商报:在成都,你有很多朋友,包括五彩基金的孩子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都是你的学生,受过你的指导,如果他们走上艺术之路,你能给他们怎样的从艺建议和指点?
曾梵志:以我今天的感悟来说,我认为一是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本真和坦诚,尤其是面对创作;二是不能忽视技巧,完全掌握技巧以后才能做到无障碍地表达甚至遗忘技巧,就是庖丁解牛的道理。
新闻推荐
紧接01版会议强调,落实成都市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关键是要坚持高端发展、极核牵引、改革创新、全域开放、民生优先。坚持高端发展,重点是要高点起步、高位切入,下大力气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进...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