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都日报社《金色岁月》周刊主办的“共度团圆日 中秋话佳节”主题征文活动已经拉开序幕,在这一周里,我们也陆续收到不少老年朋友们寄送来的中秋征文。有读者向我们分享了年少时光过中秋的趣闻,也有中秋时分家人团聚的喜悦。
当然,征文活动还在继续,我们竭诚欢迎广大老年朋友们参加本次征文活动。优秀作品将陆续在成都日报《金色岁月》周刊、“成都老年生活”微信公众服务号等媒体刊发。本次征文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来稿请注明“中秋征文”字样,应征稿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至电子邮箱:13188086@qq.com,注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纸质稿件请寄: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159号成都日报社1702室《金色岁月》编辑部。更多征文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成都老年生活”。
征文选登
月光如诗
傅全章(69岁)
“月亮光光,芝麻烧香,烧死麻大姐,气死幺姑娘……”
儿时,母亲在自家院坝的月下,抱着我,一边摇,一边这样逗我玩。待我睡着后,她进屋轻轻地把我放在床上,又去再去摇曳的油灯下,或洗碗,或煮猪食,或纳鞋底。
我的弟弟、两个妹妹也是一样,由母亲用这样的“摇篮曲”揺大的。
儿时,月光如水似银的日子很多,至今在我头脑中都有不少清晰的画面:或小儿月下嬉闹,或玩藏猫猫、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或大人月下掐草辫、纳鞋底;或夏日晚上,院坝里铺上竹蓆,同院邻家的男童女童,皆可躺卧其上,看星星月亮,沐微风凉爽,听大人说鬼故事,听夏虫鸣唱!
每到中秋节,月白如昼,同父母在屋檐下供上月饼、焚香敬月!父亲对着月亮祈祷了什么,对我们小孩来说是不重要的,我们的小眼睛总是紧紧地盯在那圆圆的月饼上,闻着那油香油香的月饼味儿,喉咙里还不断咽着口水。记忆中最诱人的是,当丰收年头,父亲就会买回一种叫“墩子”的月饼:馅特多特甜特香,外面是白白的一层一层的香脆的饼皮。
终于盼到分食月饼的时候了。一人一个“墩子”!我们总是先一层一层地吃表皮,吃到饼馅时,那个香、那个甜,真是沁入心脾!
在我们吃月饼的时候,父亲还会给我们讲古人用月饼传书杀鞑子的故事。
青年时期,我曾在当时位于川东荣昌县的四川畜牧兽医学校读中专。学校距家比较远。有一次,我在同班、同乡、同姓的傅德华同学的作业本上,发现他写了一首诗。因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每天要收作业本。他的诗是这样写的:“蝙蝠急急飞,明月更皎洁;理路思故乡,故乡更亲切。”顿时,一幅月下有急急翩飞蝙蝠的情景立刻在脑中闪现;想象着"诗人" 的思绪飞回故乡成都东边的龙泉山,看那故乡的月,仿佛更圆更亮更清晰,正如杜甫诗中所写:“月是故乡明。”我惊异平时不显山露水的同学,居然写岀这么让我心动的诗来。
三十多年后,我发起召开同班的同学会。我对傅德华同学提起几十年前他写的这诗,并随口念了岀来,他又惊异我还记得,说他早已忘了。
中秋将至,总期待会有满月临空。我期待着这象征着静穆、平和、安宁的圆月光临!
我忽然想起一副对联来:“月无贫富家家有;燕不炎凉岁岁来。”
是的,沐浴月光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共享的诗意生活!
古稀怀古
丁俊杰(77岁)
自喜痴年过七旬,不曾富贵不曾贫。
垂头如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无想情怀终日笑,有花庭院四时春。
宁为宇宙闲吟客,不作乾坤窃路人。
新闻推荐
作为专为全市两百多万老年人服务的成都日报《金色岁月》周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受到文化名人,百岁老人马识途先生的关注。特别是在今年8月4日改版后,更加清晰的定位,丰富的内容,活跃的版面,让《金色岁月》...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