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87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50件(含10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0件,三等奖143件。其中,成都商报作品《缓工四天,待鸟起飞》系列报道,经四川记协报送,荣获国际传播类三等奖。据悉,中国记协将于近期举办庆祝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大会暨第27届中国新闻奖颁奖会。
据了解,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每年评选一次。
除了斩获中国新闻奖,《缓工四天,待鸟起飞》系列报道,同时还斩获2016年成都新闻奖系列(连续、组合)类一等奖及2016年度四川新闻奖系列(连续、组合)类二等奖。此次再获中国新闻奖的肯定,不仅弥补了成都商报创刊以来在中国新闻奖上的空白,更实现了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报业乃至四川省市场类媒体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成都商报的新闻理念、价值导向和采编水平又一次收获了业界与读者的广泛认可。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摘录
奖次:三等奖
项目:国际传播
题目:缓工四天,待鸟起飞(文字系列)
作者(主创人员):宦小淮 梁梁 张肇婷 宋德萍 邵洲波 张士博 王勤
刊播单位:成都商报
报送单位:四川记协
历史性突破/
这组系列报道在获得成都新闻奖、四川新闻奖之后,又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成功完成了三级跳,实现了新突破,不仅弥补了成都商报创刊以来在中国新闻奖上的空白,更实现了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报业乃至四川省市场类媒体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成都商报的新闻理念、价值导向和采编水平又一次收获了业界与读者的广泛认可
文明的名片/
这次成都商报能够获奖,是一个突破性的进步,“这也提醒我们,新闻报道应该更多关注民生,而那些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在价值观表达上,是具有国际传播效力的。”
“保护一窝鸟蛋,呵护一颗童心,这件小事是城市文明的进步,也拉近了成都与整个世界的距离。”
“它的获奖,见证了这个事件在全世界传播成都温度,让它成为推送成都到世界的一张名片。”
再获殊荣
本报作品收获中国新闻界最高认可
《缓工四天 待鸟起飞》系列报道首发于2016年4月,系成都商报独家挖掘报道的城市暖新闻。新闻讲述了成都地铁7号线修建方应幼儿园小朋友的请求,缓工四天为雏鸟“腾”出成长时间的真实故事,最终小鸟成功孵化并起飞,小朋友们也受到了一场关于生命与爱的教育。
发掘这一新闻线索后,成都商报记者由小见大、层层深入,将生命教育和城市温度的宏大主题深植其中。报道以淳朴自然的文风把地铁施工人员、幼儿园师生、安保人员的善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并通过市民反应、专家点评将其上升到成都文明的高度,教育理念的升级、社会氛围的和谐、时代的进步与人性的闪光也得到了充分记录与张扬。
这组系列报道,不仅引发成都全城热议及国内媒体竞相转载,还在海外获得传播。新华网英文频道、中国日报网英文频道、亚太日报、非洲纳米比亚新闻社、今日乌克兰等国际媒体均进行了英俄译转、引用或采用,使之成为将成都推向世界的一张新闻名片,也因此从全国700余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本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三等奖,实现了成都商报乃至成都传媒集团在中国新闻奖上的历史性突破。
专家声音
它的获奖成为推送成都到世界的一张名片
四川省记协副秘书长、评奖办主任贾璋岷,在此次评选中负责四川省参评中国新闻奖作品的具体组织、推荐工作。他在《四川记者之家》2017年第六期里点评了这组系列报道:地铁7号线的施工人员决定缓工4天,让小鸟成功孵化并最终起飞,是一个有温度的故事。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成都商报》胜人一筹,它用成组的连续报道的形式,表达独特,同时对主题进行了升华。
贾璋岷认为,这组稿件成功之处在于落实了四个层面:一是直击现场,在整个事件的基础上,从大人和小孩的不同视点去观察正在孵化的一窝鸟蛋;二是连续报道,层层深入,从地铁施工人员到幼儿园教师和安保人员,都表现出了人性中的善意;三是在保护生命的永恒主题上选择了一个落脚点,这样的小事会让孩子们学到怎样呵护生命,关爱生命;四是社会各界点评,最终完成了“最好的生命教育,升华了城市价值”的报道指归。
“纸媒在处理这样的事件报道中显出了优势:摇曳多姿的报道方式、耐读感人的细节处理。同时,对这个题材进行了多媒体的呈现,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动的华美融合,也为此组报道的成功增色添彩。” 贾璋岷认为,这组报道在获得了成都新闻奖、四川新闻奖之后,又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完成了成功的三级跳,实现了新突破,这也是四川省晚报都市报类角逐中国新闻奖的新突破。
贾璋岷认为,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类奖项,分量很重,这是四川省推送的稿件中,第二次获得这个奖项。若干年后,回顾成都新闻史和对外宣传成果时,都值得记下一笔。它的获奖,见证了这个事件在全世界传播成都温度,让它成为推送成都到世界的一张名片。
评委点评
民生新闻体现文明进步
拉近了成都与世界的距离
“这一届评委开会就开了几次,一再强调评审中要关注民生新闻,民生无小事,要多发现那些以小见大,关注社会风气变化,预见一种良好风尚,产生好的社会效应的报道。”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陈雪奇表示,这是此次评审过程中的一大转变,百姓身上的变化,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应该更多进入新闻报道的视野。
而在国际传播上,以往那些大的通讯社都是拿奖大户,这次成都商报能够获奖,是一个突破性的进步,“这也提醒我们,新闻报道应该更多关注民生,而那些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在价值观表达上,是具有国际传播效力的。”
“保护一窝鸟蛋,呵护一颗童心,这件小事是城市文明的进步,也拉近了成都与整个世界的距离。这类题材获奖,也反映出中国新闻奖在未来改革的一个趋势。”陈雪奇说。
这条引发全球传播的新闻
是如何产生的?
获奖记者讲述背后故事:
一窝鸟蛋感知城市温度 生命教育仍在继续……
《缓工四天 待鸟起飞》系列报道记者张肇婷、宦小淮讲述了报道背后的故事。
时间回到2016年4月19日,原本是成都地铁7号线在金苹果爱弥儿幼稚园外侧进行围护桩施工的日子,孩子们的倡议书却让这里的清晨静悄悄。10天前,幼稚园的小朋友们发现校门口有一窝蓝色鸟蛋,这是棕头鸦雀的一家六口。随着地铁7号线的施工,鸟巢安家的盆栽必须搬家,小朋友们找到老师,给修建地铁的叔叔阿姨写了一封倡议书,希望等小鸟出生后再挪动这些盆栽。孩子们纯真的想法,让施工方最终决定暂缓施工,给了鸟儿4天孵化时间。
看到孩子们写的倡议书后,成都商报记者张肇婷被孩子们以及地铁施工方尊重生命的做法深深感动,她立即出发前往现场采访。 “在尊重生命与赶工期的选择中,地铁施工方选择了前者,这让所有人感到欣慰,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张肇婷说,客观来说,这一情况的出现给地铁的施工增加了难度。“当时,地铁7号线已进入最后的施工阶段,耽搁几天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中铁六局成都地铁项目部现场管理负责人周军峰在接受采访时说。
完成采访一年多后,去年采访时的一些细节,仍让记者为之感动。“四天之后,给小鸟搬家,工人担心惊扰到鸟儿,一步步小心翼翼地挪动鸟窝,15米的距离共花了一个小时时间。搬家时,鸟妈妈出去觅食了,工人一直等到鸟妈妈回来,顺利找到鸟窝才离开……他们对生命的那种尊重,让现场每一位亲历者为之感动。”张肇婷说。
成都商报记者宦小淮则通过报道,将此事件上升到成都文明的高度,“保护一窝鸟儿,固然因为我们尊重孩子,更因我们尊重背后的城市价值。这样的城市价值,和生命一样宝贵。”宦小淮用细腻的笔触,从此事件中以小见大,层层深入,将生命教育和城市温度的宏大主题深植其中。“在学校,通过鸟巢的发现和保护鸟巢的倡议书行动,幼稚园也对孩子们开启了一堂生命教育课;地铁施工方的人性化处理,也培养了孩子们珍爱生命的观念。”
深秋的成都,细雨绵绵,鸟儿已飞走一年多了,呵护鸟儿的小朋友们也已毕业,但在金苹果爱弥儿幼稚园里,关于生命的教育并没有中断。该幼稚园总园长茅为琳认为,童年是人生的底色,它可以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在保护小鸟的过程中,能让孩子们学会怎么与自然相处,相信这些关于成长与生命的教育,会让他们懂得爱和尊重,而幼稚园关于生命教育的课也一直在延续,给逝去的乌龟做告别仪式,告知孩子们无论植物、动物还是人类,都是有生命周期的…… 成都商报记者
新闻推荐
——龙泉驿区检察院反贪预防工作纪实龙检宣本报记者曾昌文周夕又近五年来,龙泉驿区检察院在上级院的指导下,按照省检察院的工作部署,以突出办案和公正执法为核心,把反贪工作放在了全院工作的突出...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