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11月6日晚,导演张内咸在微博公开发布一篇短文,讲述了他在成都某歌厅的一次遭遇,引来众人围观。“我可喜欢看电影了。我觉得《七十七天》没有《冈仁波齐》好看,后者比较克制一些。”“电影院总是人很多,但文艺点儿的片子总是找不到排片的地方。”“国产电影现在没人好好做咯。你们能不能好好拍嘛。”很难想象,这样看似朴素平淡却又道出了国产电影尴尬现状的几句话,出自成都的一名歌厅小姐“重庆梅梅”。梅梅追问导演张内咸能不能好好拍电影,张导演却掉下眼泪想给她颁发中国最佳影迷奖。
最佳影迷奖固然是从未设立和颁发过,这却不禁让人想起了冯小刚导演曾经语出惊人地炮轰过观众,声称“国产片垃圾电影遍地是因为垃圾观众”。其实理清楚中国电影市场为何烂片泛滥的前因后果并不难。现在中国电影市场是一个每年约500亿的巨大市场,而二十年前这个数字才仅是10亿左右,大家都说“中国电影已死”。这时,国师张艺谋一部《英雄》横空出世,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人民大会堂首映,创造了两亿多票房的国产片历史,也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化浪潮的开端。
此后,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继续成功营销。把电影营销成一种文化现象,把电影话题炒作起来,把观众的目光都吸引过来比电影本身重要。紧跟上来的导演们都如此,拍大片,请大明星,电影质量不太好但是票房都不错,这导致中国电影市场慢慢形成了一种错觉:拍电影一定要会炒作,话题度起来了,票房自然好。不重质量过度营销已经埋下,并影响到现在。现在更为糟糕的是,没有演技的流量明星替代了曾经确实用作品说话的大明星,成了营销噱头并且屡试不爽。
电影市场如此赚钱,紧接着太多资本力量涌进来,市场被搞乱了,规矩被搞坏了。国产电影市场发展太快,新一批合格的电影制作人还没有成长起来,但是市场又需要更多的话题电影,这就给了那些靠话题营销的烂片浑水摸鱼的机会。曾经有过一个不太雅观的形象比喻:就好比一个餐馆突然涌入了太多顾客,好的厨子只有那么多,怎么办?当然只好让某些顾客吃“猪食”了。
做一名电影观众是基本不需要门槛的,看不懂文艺片可以看动作片,看不懂剧情片可以看喜剧片,多看上几部总能提高审美水平。可悲的是,连导演也越来越不需要门槛,“导演”曾经是一个需要很高的专业素养、能够运筹帷幄、甚至有点让人高山仰止的职业,近几年,人人都能当导演简直成了电影圈儿的口号,写书的作家去当导演,演戏甚至还没演过几部戏的演员去当导演,靠口才吃饭的主持人也去当导演……并不是说跨界导演一定不专业,而是一些并不适合当导演的人充斥进了原本厚重的导演队伍,带来了风生水起但是浮躁至极的“众拍时代”。明星效应和粉丝经济来势汹汹地“围剿”着导演艺术,所以流入市场的电影,自然也是鱼龙混杂、光怪陆离。
有人说,只要电影始终是一种商品,就不得不以票房论英雄。于是,不光导演和演员们变得浮躁,影迷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种浮躁并且习以为常。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没有演技的小鲜肉们屡屡登上大银幕,并且依靠粉丝们收获了不菲的票房;我们看到一个个毫无新鲜感的套路和段子拼凑起来的不知所云的故事;看到生搬硬套的故事情节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坐在影院里的观众们像是温水煮青蛙的适应能力一般,既然无力改变,顶多是走出影院后吐几句槽而已。或者是看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国外大片之后象征性地感慨下“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然后,还会乐此不疲地走进影院为下一部中国烂片买单。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何赛近日,记者来到坊子经济发展区白石村拜访老兵曹国栋。一进村口,一位村民听说记者要去曹国栋家,就很热心地为记者带路。这位村民说,曹国栋在村里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仅因为他参加过...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