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晖
羊皮坝街的故事是邻居刘大姐告诉我的。
成都南边的锦里东路和锦里中路一带,过去有羊皮坝街、城边街、柳荫街和水巷子几条小街,它们都在老城墙外侧临河的地方。
老成都的城墙四面都有护城河,南面是南河。城南这一段城墙距河较远,因此在墙根儿又挖了一段护城河,在民国时期这一段被填平变成了城边街。城边街往西延伸就是羊皮坝街,据说在清代是晒硝羊皮的地方。在羊皮坝街的西头有一片坟地,俗称娃娃坟,附近有成都著名的垃圾山。这一带的河边多榆树,小孩子们游完泳,经常爬上树观江上风景。羊皮坝有个渡口,渡口南岸是倒桑树街。上世纪70年代,3508厂在渡口附近修建了成都市区唯一一座吊桥。自从有了吊桥后,摆渡船就退出了舞台。再后来,吊桥也被拆除,在原址新建了单拱人行钢筋水泥桥,取了个诗意的名字——彩虹桥。
柳荫街西接羊皮坝街,东抵万里桥,走向大致和城边街平行。因街中有柳荫桥,故得此名。在通惠门开通以前,成都人到青羊宫赶花会,如果从南门出城都会走柳荫街。在柳荫街的东头靠近万里桥的地方有枕江楼餐厅,后来改建成了茶馆和旅社。柳荫街上原来有一座王爷庙,还有一座临江庵。1950年后王爷庙改成了民房,临江庵变成了柳荫街小学。
柳荫街拆迁之前我曾去拍过照片。记得街道两边是小青瓦木板门平房、高大的泡桐树和造型优美的青砖灰塑门洞。作家三毛有一张经典的肖像照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作者是成都摄影家肖全。
水巷子是南北走向的小路,一头连城边街,一头直抵南河。路边有水沟,路是人们一步步沿沟走出来的。
刘大姐出生在羊皮坝街。那时的羊皮坝街一间挨一间的是破破烂烂的茅草屋和牛毛毡简易房子,住户基本是穷人,整条街只有周豆腐一家经济条件稍好些,在饥饿的年代,即便是豆渣都是很抢手的东西。刘大姐的母亲当年花20元钱买下房子安了家。
羊皮坝街临河,刚开始的几年里河水非常干净,可做饮用水。后来渐渐污染了,羊皮坝街的住户就到南塘坎街的井里挑水。再后来城市公用设施逐步发展,通了自来水。在街头的水桩买水回家,优惠价是一分钱两水桶。
刘大姐是靠政府资助读的书。在河边的林荫街小学读书,每天中午一个馒头就是一顿饭。在河对岸的十五中读初中,学校过去是著名的建国中学。除了读书,最重要的就是做家务了。小小年纪,就在街上或城墙上捡柴。那时的城墙有个大缺口,上面是孩子们的乐园,可以放风筝、捉蟋蟀、听鸟鸣。长大一些就在南门一带割草,卖给青羊宫旁边的动物园是5厘钱一斤,卖给华西坝的奶牛场是7厘钱一斤,当年在奶牛场还常常看见外国人。天刚亮起床干活,白天只吃一顿饭,晚上回家太累一般是先睡觉,半夜十二点起床煮饭吃。那一带贫苦人家的小孩习惯喊母亲为奶子,喊父亲为大爷。她的大爷过世早,奶子拉扯几个孩子长大。奶子卖过牛草,在安顺桥边的餐馆里上过班,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
现在这一带完全变了样。羊皮坝街和城边街成为锦里东路的一部分。柳荫街和水巷子消失了,变成了滨河绿地。城边街变成了锦里东路,临河一些地方建成了政协大楼。道路北侧有不少卖保险柜的商店,路的南边是一排银杏树。冬天,银杏一抹金黄,树下黄叶不扫,铺成地毯。家长带着孩子在树下拍照,漂亮姑娘摆出优美造型,成为路边的一道风景线。
“原来的生活好苦喔,现在比过去好了百倍千倍。不管生活咋个变化,不管走遍天涯海角,都不能忘本啊。”回忆往事,刘大姐感慨万千。在成都街道历史的写作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普通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候发自内心的一句话,会让人久久思量。
新闻推荐
“十七妹”余铃涵1997年2月出生于四川,今年20岁,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2016年4月,她参加亚巡赛深圳站被誉为亚巡赛女神,9月加入德友圈战队,2017年3月签约扑克王,成为学校知名...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