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社区中也找到了课外活动场所
参加声乐培训、学习跆拳道、到书屋看报读书……生活在成都,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如今,成都市的所有区(市)县都已建起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人人都能方便地享受文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身边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不仅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还要有特色,有吸引力,主动创造文化需求。即日起,本报将开设专栏,深入挖掘、提炼典型,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身边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日前,一台以“社区大舞台,才艺秀出来”为主题的迎新年展演在群众路69号举行。演奏、歌舞、朗诵、川剧变脸,节目形式多样,精彩演出赢得在场居民欢呼喝彩。“社区的活动丰富多彩,生活真是越来越有滋味了。”过去的一年,从电视舞蹈创意竞技赛、重阳佳节主题活动,到迎新年展演,共和社区居民胡大姐参加街道社区举办的活动一场不落。
“街道一直致力于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圈 。”据望江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通过统筹各类文化资源,探索专业文体服务嫁接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了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免费开放,并保证开放时间,居民最多只需要15分钟的路程,就能就近享用公共文化资源,文化生活变得缤纷起来。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活动内容春夏秋冬各有侧重
昨日,望江路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居民们有的利用体育器材锻炼身体,有的手拿红扇子伴着音乐跳起了健身舞。“我每天都会到中心的活动室逛一逛,跳舞、看表演,有时候还看书,惬意得很!”62岁的张大妈在跳舞的间隙说,望江路街道每个月都有很多社区文化活动,感觉“天天都在过文化节”。
说起街道和社区的各种文化设施,大妈们如数家珍: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影音室、健身活动室、书画创作室、多功能教室、舞蹈排练厅一应俱全。
不仅如此,街道居民自发组织的剪纸、摄影、舞蹈、合唱、体育等各类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我们小有名气的望江·舞蹈队、马路天使合唱团等社区文化骨干队伍,结合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深入居民院落开展文艺表演。参与这些团体的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提高。”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为了丰富辖区内群众文化活动,望江路街道办探索性地将文化和体育两项政府下沉事务采用招标的方式,向专业从事文体活动开展和推广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承接两项服务的成都艺美惠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围绕“文化体育资源情况怎么样、群众喜欢什么样的活动、需要组织什么活动”等内容在街道各社区开展了大规模、长时间的入户调研活动。在前期调研的数据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需求和季节特点,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活动。包括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健康讲座”“棋类比赛”“广场舞培训”等活动占据很大比重。少年儿童也能通过“卡通绘画——Q版头像”“剪纸”“与书为伴,快乐生活”等活动在社区中找到课外活动场所。在不同的季节,活动开展内容也各有侧重,春有插花、夏有歌咏、秋有书法、冬有养生。
专业老师上品位
“阳春白雪”高端艺术进社区
不仅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活动的含金量也越来越足。据介绍,依托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街道聘请了来自四川省职业艺术学院、四川省群众文化艺术馆、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四川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和老师,将“阳春白雪”的高端艺术带进社区,有力地保障了文体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任四川巴蜀合唱团副团长的李金峰老师因其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帅气的外形被社区群众奉为“男神老师”,他的合唱活动参与度持续高涨,更引来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前羽毛球国家队队员,原西班牙羽毛球国家队主教练朱敏是社会组织所聘请的场外专家,他为20多名参与羽毛球训练的中老年学员量身定制了一套集专业性、科学性和适应性为一体的训练方案并由自己的学生负责执行,受到学员们的一致赞扬。老马路社区54岁的李阿姨在接受社会组织评估回访时说:“我们的教练人好又有耐心,每个基础动作都教得特别到位,特别仔细。”李阿姨表示,她会长期参与羽毛球活动,争取下一期带着老伴和儿子一起参加。
“群众文化正从单纯的“娱乐”型向专业型、多功能型转变,以广场演出和社区演出活动为载体,为社区文化注入了不竭的原动力。”望江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粟新林 文/图
新闻推荐
1月5日,市教育局召开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会,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为落实《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减负“十严十不准”规定的通知》相关要求,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市教育局印发了《...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