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岁月深处红苕甜

来源:成都日报 2018-01-07 01:36   https://www.yybnet.net/

冬夜,闲坐家中,手机微信传来的一则信息与几幅图片,牵住了我的目光。微信中,朋友一东说:“今天八旬老父送来自己在屋顶花园种的红苕。晚饭时蒸了几个,果然是香甜可口……”图片上的红苕,透着橙红的心盛在瓷碗中,很是诱人。

哦,那清甜的红苕!朋友晚餐桌上的这道美食,不单勾起了我的食欲,更撩起了我的记忆。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主食大米是每月定量供应,连定量也不能保证时,便只好“米不够,红苕凑”,按家庭粮折配发。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家5口人就配了上百斤红苕。瞅着堆在厨房里那小丘似的红苕堆,我心头发怵,家中主厨的外婆却神色坦然:“红苕也是粮食喔,随便啷个也要把它吃完噻!”

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家几乎每天都少不了红苕上桌。诚然,红苕营养丰富,香甜可口,那焦家巷的“马红苕”就曾与“赖汤圆”“钟水饺”等同为老成都的名特小吃,但倘若天天把它当“饭”吃,也保不住会难为了胃口。

为了吃完那堆如小丘的红苕,而又不太难为家人的胃口,外婆因此总是难为自己。早晨,她会端上满满一小锅水煮红苕。全是经过挑选食指般长短的“咪儿”红苕,齐齐地浸泡在汤水里。有时又会是热腾腾的红苕稀饭,一碗下肚,肠胃暖,手脚也暖。若是紫皮白心的“板栗苕”,外婆的做法又不一样,往往是一劈两半,蒸熟。食之,口感确似板栗,甜中带沙。外婆有时亦会将煮熟的红苕捣烂成泥,和以少许面,煎炸成苕饼或苕粑。那时,家中的厨房还砌有一孔柴灶,烧柴做饭末了,外婆总要抓几个红苕煨在滚烫的炭火里。不一会儿,烤红苕那特有的焦香便袅袅飘出。晚餐稍微“讲究”些,因此外婆时常会做红苕汤:将红苕削皮后切成两三公分大小的方块,加水熬煮熟,放入葱花、淡盐、味精和少许猪油。味道就一个字,爽!

红苕不仅是全家人的主食,在那糖果糕点都要凭票的年代,我和弟弟还时不时把生红苕当作零食吃。外婆看不过了,便给我们炒苕片。仍旧是选用食指般长的“咪儿红苕”,将其切成薄片,不放油,在铁锅里干炒。只要拿捏好火候,炒出的苕片,甘甜酥香,嚼在嘴里“咔咔”响,不啻是口味别具的好零食。

就这样,在外婆煞费苦心的操持下,家中那堆如小丘的红苕一天天减少,全家人的胃口却没有“受伤”,欢欢喜喜吃完。

星移斗转。1986年春天,成都街头售卖烤红苕的摊子悄然多了起来,单位楼下那条长不过十余米的街沿上就摆了4家!摊贩们用三轮车载着一个硕大的泥炉,炉中的炭火烤得红苕阵阵喷香。那香气还不时从临街的窗户飘进办公室,使人难以淡定。摊贩们并不高声叫卖,却总有不少顾客寻香而至。诱惑之下,我与几位年轻的同事,亦不时“去精取粗”,让烤红苕代替白米饭充午餐。原因很简单:改革开放的结果。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寻常百姓也吃得讲究起来,米要上等,面要精粉。“精”的吃多了,则难免营养失衡,于是乎,心甘情愿地掏钱买那“粗”的吃。而此时,一斤红苕竟要抵两斤米钱咧!

时光荏苒,一晃又是30年。没想到朋友家餐桌上的红苕,依然让我感慨良多——哦,那清甜的红苕,早已不是人们赖以糊口的粗食,已然成为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人们追求健康美好生活的见证,别具一番滋味。

新闻推荐

成都小伙执导《前任3》票房破8亿 田羽生昨日接受成都商报独家专访:影片的故事在成都的生活里

《前任3》海报今年贺岁档,一部名为《前任3:再见前任》的电影(简称《前任3》)成为最大黑马,以一天1亿的票房成绩领跑,截至昨日截稿时,票房已经突破8亿;按目前势头,总票房突破10亿几无悬念。值得一提的...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岁月深处红苕甜)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