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兄
最近,流感进入高发期,除老人、小孩外,不少成人都抵不住也往医院跑。
一位朋友在半夜的县城医院急诊科遇到这样一幕:一群焦急的家长带着哭闹的孩子在排队等候就诊,突然一个脾气火爆的男子因排队等待时间长,不相信只有一名医生在坐诊,和医护人员起了争执,加上一旁的人起哄,让整个氛围突然高度紧张、剑拔弩张。最终,本该在休息的3名医生赶来救场,挤在狭窄的诊室、护理台上持续看病,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人给医生说一句感谢话。
这或许只是个案。这不是替医生抱怨辛苦,也不是抱怨短时间内没法彻底解决这一矛盾的事实。换句话说,谁都希望早一点被接诊,这可以理解。但这并不能作为发泄焦虑的借口。
“一宿竟有130号,今晨门诊已经99人在等候。”“在医院等号,前面还有400多个。”从不少媒体报道的照片和信息中可以看到,各个医院的急诊科,半夜灯火通明,仍排着长长的队伍。一方面反映医生接诊忙,另一方面反映了排队候诊的病人及家属也跟着受累。
然而受累的岂止是病人和病人家属。近日,成都一名儿科医生,一天接诊136名患者,每天工作12小时是常态。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医生也需要正常的休息,加上突然增加的大量患者,尽管倒班加上连轴转,也不一定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超负荷工作的医生不奢求所有人都能心疼或理解他们,但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伤害的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身体,更大的伤害还是广大的患者人群。毕竟,诊疗质量需要健康的医疗大环境来保障,诸如可以增加公共卫生资源投入,分级诊疗不扎堆看病,病人及病人家属多信任、理解、配合医护人员等等,而不是单方面地要求医护人员牺牲他们的正常休息时间。
由此,多一份理解,才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包容,才会多一份爱,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谐美好。
新闻推荐
2017年是运动的一年,也是成都人健康观念改变的一年,此前人们很看重身体健康,如今也开始关注起体质健康了。一年来,成都市的各级国民体质监测机构完成2016年已经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任务的国...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