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大会上,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的8大消费场景,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与消费者视角不同,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本报首席观察员杨继瑞注意到,8大消费场景中,除了物质上的“买买买”,还有不少关于运动健身、公共艺术、康养度假、运动旅游、医疗美容等功能性消费的内容。
杨继瑞告诉记者,在新时代,全球经济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和跨界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层出不穷,以功能性消费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成为新时代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能。从生存型到发展型消费,从同质、单一消费到个性消费、多元消费、综合消费、功能消费,从实物消费到服务消费,从被动购买消费到场景体验消费等,彰显了服务消费的持续转型升级。包括某些功能性消费在内的服务消费,已经占据了居民消费的“半壁江山”。
在杨继瑞看来,成都的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康养、育儿、家政等功能性消费正蓬勃发展,居民消费向品质、体验、发展型消费转型升级,若干功能性消费呈现方兴未艾之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的转变,成都人更习惯于外出就餐、休闲健身、教育培训等服务性消费。服务性消费特别是某些功能性消费的快速增长,成为成都居民生活消费升级的重要标志。”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更加注重以功能性消费为代表的服务消费。”面对未来,他建议成都进一步深化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注重功能性服务产业的建链、补链、聚链、延链、壮链、强链。具体而言,要塑造成都服务消费的新品牌、营造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新环境、创新服务消费市场监管的新机制、构建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新标准、培育生活性服务领域的技能型人才。
本报记者 李艳玲 刘金陈 孟浩
新闻推荐
一则不太起眼的消息:第22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运营方日前宣布,在西南交通大学进行的四川赛区基层赛决赛第二回合——西...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