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华
每次路过成都,如果时间允许,我都会到离火车站不远的文殊坊小坐一会。一来歇歇脚,品尝成都的小吃,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想再次瞻仰这座佛教名刹的法相庄严,感受此地的肃穆与宁静。
文殊坊以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充分体现着老成都的人文历史精髓。
文殊院里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
确实,红墙之外是滚滚红尘,喧嚣的市井之声,而一墙之隔的院内,却梵音阵阵,钟声袅袅,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
待安顿了疲惫的身心,用美味的小吃满足了饕餮的食欲,再学着成都人,要上一杯香茗之后,我却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
文殊院的面积并不广大,在到处高楼矗立的成都市当中,只能算是一座小小的“凹陷的孤岛”。但就是这座“孤岛”,却与四周野蛮地耸立着的高楼大厦截然不同,颇有点遗世而独立的风骨。四周的高楼,它们的年龄,最长的也不过二十来年,但早已表现出一种老来的邋遢之态:鸟笼般的阳台上,堆砌着各种生活杂物;更为不堪的是,白色墙壁上黑乎乎的污垢,似乎要沿着墙壁流淌下来……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李清良教授针对千城一面的建筑现状发表感慨说,在今天无论行走在中国的哪一座城市,满眼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楼房——看起来很现代,但却千城一面,毫无创意。大城市如此,连小县城也是如此;办公楼如此,连住宅小区也是如此——楼房像俄罗斯方块一样,公寓像鸟笼子一样,缺乏个性的美感,一点也不“中国”。
这就是中国近年来持续高温的城市化过程中,快速生长于中国各个城市,又快速地被时代所抛弃的所谓现代建筑……它们的最长寿命,也不过就是20来年。
而在蜀都存在了上千年的文殊院,却仍然还是人们心灵的寄宿所:超拔脱俗的出世者在此地诵经、参禅、打坐,修炼身心;世俗的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摆龙门阵,打小麻将……美味的小吃、喷香的酱菜,使人流连忘返……
至此,我突然悟到,建筑,不仅仅是供人栖居的处所,更是芸芸众生安放心灵的地方!
新闻推荐
2019中国(成都)楼市总评榜榜单发布 在成都楼市的高光时刻读懂城市未来
12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成都)楼市总评榜如期而至。在成都地产业界的眼中,这个由成都商报发起主办,已经举办了17届的行业评选...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