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创意已经贯穿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并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态势。创意是城市竞争的制胜砝码,创意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也将成为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让城市与生活更美好。
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各自熟悉的领域,成都市政协委员、专家围坐一堂,围绕“创业设计产业如何发力”“建设融合发展平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何融入城市空间场景的打造中”“创意赋能一、二、三产业”“创意人才的发展空间”“数字科技与金融创意如何助力”等方面,为“加快创意城市建设 争创国际设计之都”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并与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局等相关部门进行深入交流。
政协委员献出“金点子”
创意如何赋能其他产业发展
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对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在满足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的同时,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重要意义。
成都文创的活跃度很高,如何把成都的优势发挥出来,取长补短?这是在场座谈的政协委员的共识。
对于客观存在的问题,大家也不讳言。在市政协委员于侃看来,文创的优点也是痛点,“有社会效应没有产业功能,精彩不能转换成市场,难形成商业闭环。”文创产业的发展,要融入其他产业。他认为,当消费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之后,才谈得上产业化,要保护好文创产业的核心资产IP(知识产权)。
“文创≠艺术创意。”市政协委员蔡诗认为,创意应该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赋能。她以自己在全国各地考察文创产业的思考所得建议,创意+农业,打造创意观光农场;创意+工业,开创“创意观光工厂+工厂直销”新模式;创意+服务业,打造“创意浸入式餐饮”等新场景。
作为特邀专家,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孟凯宁从绿色发展的路径出发,建议成都走差异化的生态设计之路,围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发展绿色产品创新设计研发,尤其是在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家具制造业,鼓励创新设计及生产。“软件创新停留在游戏等消费娱乐领域,军转民领域信息不对称、机制不灵活。”四川省工程装备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黄胥静认为,成都高端制造业创新设计竞争力相对较低,高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她建议,建立“设计之都”促进中心,集合各领域专家,探讨高端产业领域创新设计的实现路径与机制,打造运营专业服务云平台。
抢占高质量发展“赛道”
委员共谋设计之都功能承载
目前,成都市已加入创意城市网络,正以更大的想象力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来成都创意”已逐渐变成潮流。
据介绍,成都创意设计周经过7年的培育,已成为成都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重要品牌项目,彰显了天府文化和时尚生活美学的时代魅力。前七届创意设计周累计吸引60余个国家和地区10000余家企业参与,展示作品约17万件,评选作品2万余件,促成交易金额达422.21亿元。
为更好地申报、建设“设计之都”,加快促进成都转型升级、提升成都创意与文化环境吸引力,委员们结合各自熟悉的领域,在设计人才、公共空间、城市景观、历史文化与创新传承等领域,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市政协委员崔珩认为,虽然成都的文创产业、工业设计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积累和区域影响,但还存在产业规模和体量不大、行业影响力有限、缺乏龙头带动等问题。她建议,对成都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再利用,展示城市多元、包容与发展活力,“城市空间要讲清楚历史故事,围绕公园城市发展,立足设计惠民与文化场景营造。”
这一建议得到了市政协委员徐敏的认同。作为来自文化创意行业的委员,徐敏对“设计之都”的创建充满期待。她建议,以人本为的核心,为设计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空间,同时营造成都城市设计文化氛围,打通上下游供应链,让设计创意有良好的实施保障。她认为,可以在城市更新、社区治理等方面,实践产业融合发展,将设计力植入城市日常生活。
成都如何大力吸引全球创意设计大师?市政协委员吴应鸿建议,以会聚能,以会汇城,积极搭建全球创意设计之都“成都天府创意圆桌会议”,邀请世界各地创意设计领域有志之士参与筹备工作,让成都成为全球创意设计风暴中心。同时,数字科技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从顶层架构设计产业能级与设计高效有机融合。
作为受邀专家,成都新东方展览公司文创产业中心总监熊伟结合成都创意设计周建议,紧密结合成都市发展需求,尽可能紧跟时事、紧跟科技、紧跟社会热点、紧跟网络爆点,“在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避免观众和参展商产生审美疲劳。”
专题协商会结束后,成都市政协将以协商报告、提案等形式反映协商成果,供市委市政府或相关部门参考。本报记者 李霞
新闻推荐
昨日,成都市2021年中考数学、英语考试已结束。今年的中考试题有哪些特点?命题的背后有哪些考虑?成都市教育局发布了专家权威...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