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品牌战略推进工作通过“十二五”期间五年铸剑,合力打造高端优势产业集群,提升成都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十二五”(2011—2015)是成都品牌发展实现飞跃与突破的关键时期。从驰著名商标到四川名牌、从地理标志到三品认证、从专利到高新技术、从商标战略示范产业基地到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各类品牌实现了高增长,成都品牌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商标发展持续均衡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有效注册商标8.9万件,增长94.6%,总量达18.3万件,占全省总量的56.7%,居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副省级城市第4位。新增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69件,增长42.8%,总量达230件,占全省总量的60%,外向型企业运用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从产业分布来看:体现了成都市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农业、新兴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第一产业农产品和涉农产业商标增量和总量都快速提升,累计新增有效注册商标1.1万件,年均增幅达25.3%。累计有效数增长104.7%,达25539件,占总量的14%。第二产业累计新增有效注册商标4万件,增量和总量均在50%左右,达95802件,占总量的52.6%;第三产业累计新增有效注册商标3.8万件,年均增幅31.1%,累计有效数增长153.4%,达60865件,占总量的33.4%,比重较2010年末提升8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旅游等行业年均增长37%,商贸流通、商业服务、科技服务等行业商标注册年均增幅超40%。
驰名商标跃上高起点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2件,增长184.6%,总量迈上百件台阶,达111件,居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五位。
从产业分布看:2015年末,成都市一产业驰名商标累计26件,占比23.4%,总量较2010年(8件)增长225%,表明现代农业通过品牌化、集约化转型发展,资源优势加快向品牌优势、市场优势转化;二产业驰名商标累计65件,占比58.6%,品牌战略有效助推成都市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和自主创新转型;三产业驰名商标累计20件,占比18%。主要集中于商贸、餐饮等行业。
地理标志品牌量增效优
成都市以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助力城乡统筹发展为抓手,全力支持和推进地理标志品牌发展壮大,地理标志类品牌累计64件。其中:新培育蒲江猕猴桃、金堂明参、温江大蒜、蒲江米花糖、彭州九尺板鸭5件地理标志商标,总数14件;新增蜀绣、邛酒、龙泉驿枇杷、金堂紫薯、大邑榨菜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个,增幅达112%,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新增金堂脐橙、蒲江杂柑、金堂黑山羊、郫县云桥圆根萝卜、新都柚、彭州川芎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12个。
地理标志成为“天府品牌”的一张靓丽名片,“区域品牌+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联动发展的格局正加快形成,区域优质农业资源的产业和人文双重价值得以显著提升,对农业综合能力的开发、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成都市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20户,年产值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9个,农业产业化带动面达80%以上,年利润近30亿元,解决就业52万余人,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蒲江雀舌、双流冬草莓、都江堰猕猴桃名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价值百强”,“郫县豆瓣”“蒲江雀舌”、“龙泉驿水蜜桃”三个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上榜2015年度中国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累计高达845.5亿元。
园区品牌成引领发展的标杆
工业园区不仅是成都市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的聚集发展区,也成为成都市企业自主品牌和优势产业品牌的重要承载区。“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园区商标注册年均增长20%,园区企业有效注册商标累计达3.3万件,占全市注册商标总量的18%。其中,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家具制造等行业商标注册量最多,平均年增长率达55%以上。
园区品牌战略有效推动了“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升级,助力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聚集形成了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品牌集群。全市工业园区驰名商标新增29件,占全市新增驰标总量的41.6%,园区驰名商标累计达66件,占全市驰标总量的59.5%。四川名牌产品累计308个,占全市总数的54%;省、市著名商标累计657件,占比达50%以上。2015年末,全市工业园区60家驰名商标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98.5亿元,纳税总额267.4亿元,成为成都市工业经济创新发展和稳增长的中坚力量。
中小微品牌茁壮成长
“十二五”期间,随着商标品牌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广大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经济意识显著增强,省、市著名商标呈现出量质齐升的发展趋势。
第一产业涉农省、市著名商标较2011年增长51.6%和56.8%,主要集中于茶叶、水果、调味品、泡菜等传统产业,“商标(品牌)+龙头企业+基地”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逐步形成。第二产业省、市著名商标持续保持60%以上较高占比,制造业仍是目前成都产业经济的基础和骨架。食品、家具、鞋类制造等传统行业品牌增速放缓,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及精密加工等新兴行业品牌快速增长,民营中小微企业成为打造“高端产业品牌”的生力军,品牌战略同产业发展更加均衡匹配。第三产业省、市著名商标年增量逐步提高,表明近年来成都市在扶持引导信息技术服务、数字新媒体等行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着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品牌创建方面的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 本报记者 刘浏
新闻推荐
鱼摆摆/文很多年以前,还不流行谈“服装设计师”,在街头巷尾给裤子锁边的那种铺面不是我倾慕的裁缝,我的记忆是一台蝴蝶牌脚踏缝纫机,妈妈脖子上的软尺,粉笔轻轻地点在柔软的面料上,缝纫机“呼楞楞”地...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