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郫都新闻 > 正文

我们把家神唤醒 ——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 高小康

来源:成都日报 2016-06-08 21:43   https://www.yybnet.net/

核心观点

过去的生活方式消逝了,集体记忆却成为代代传承的家园——情感归属所系之处。法国诗人、哲学家巴什拉在研究人的精神需要时提到家园记忆对于情感归属的重要性。他引用了一句古老的谚语“我们把家神带走”。家园意象从记忆变成了信仰对象“家神”,因而具有了灵性,随着人漂泊迁徙。人走到哪里,就把“家神”带到哪里——宗祠、神龛、习俗、技艺、山歌、方言、饮食……记忆所系之处就是“家神”所在,也就是漂泊者的心灵寓所。

十年前设立的国家文化遗产日如今几乎成了一年一度的非遗狂欢节。这个新的文化景观表现出非遗保护在中国产生了独特而强大的社会动员效果。尽管如此,关于非遗保护的意义、价值和可持续性问题的争议却始终没有停止。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振兴能否实现,一个必要条件在于这些乡土传统遗产能否在今天的城市文化中传播、活化和可持续发展。这个疑问在城市不断改造发展的今天始终未能真正解决:日新月异变化发展中的城市真的需要那些老旧的记忆吗?

城市的传统和记忆正在消失

凡是去世界各地旅游过的人大体上都会发现,大多数旅游目的地城市,传统文化留下的记忆场所和文化形态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传统的存在与保护却成了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大规模改造建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破旧立新,相信建设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每一次城市建设规划都努力做到“最新最美”,但随后不久最新的图画就变成看厌了的废纸;于是又擦掉重来,再规划再建设……一遍遍喜新厌旧推倒重来的城市建设抹去了城市的传统和记忆,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时尚形象表演。

当城市变成时尚脸而失去自己的历史记忆后,市民与城市的情感联系也随之淡化、消失。地理学家段义孚在研究人与生活空间关系时,提到影响个人精神人格成长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恋地情结”,即从幼年开始积累起来的对生活场所的情感记忆。这种场所记忆是人的家园归属感所系之处。而城市在大拆大建中“日新月异”,市民们逐渐失去场所记忆,找不到归属,成为无家园城市的流浪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进入了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时期,无数城市在规划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正在这个时期,作家王安忆写了一部小说《长恨歌》。小说以伤感的笔调描绘了正在重新崛起同时又在失去记忆的上海。患了失忆症的城市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积淀,市民们也就没有了身份和情感认同,成为熙熙攘攘却如无人的幽灵群落。这是大都市病的严重症状。随着对这种大都市病的逐渐警觉,城市建设中开始注意到如何保存或恢复历史记忆的问题。除了一些劫后余生的古董开始受到保护外,更多的是把毁掉的遗迹仿造出来,甚至连一些子虚乌有的轶闻传说也被制作成假古董给城市装点门面。这是一轮“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热潮,用已死去的甚或假造的传统给城市罩上文化面具。这样的面具城市虽然看上去很美,却仍然缺少真正的文化价值和人本内涵。

非遗保护的核心是活态传承

当代城市要走出失忆症城市和面具城市的阴影,需要的是城市内在的生命活力。这种活力不同于靠产业、投资和大规模建设创造出来的资本、财富活力,而是內植于市民生活态度、情趣和尊严中的对城市的情感认同和依恋。这种情感认同被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称为“恋地情结”,是从幼年开始对生活场所的感知中生成的情感记忆,也是人一生中安全、尊严和幸福感的底色。城市的内在生命活力就系于市民的这种情感记忆中。

每个被大拆大建或仿古赝品整得面目全非的城市都可以从史料和档案记载中找到城市的记忆,但那是死的记忆。历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是说只有在人的心灵中能够唤起情感和想象记忆的历史才是真历史。也就是说,活的记忆、有生命和情感的记忆才是真记忆。城市的生命力和魅力就在于一代代传承的活的记忆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些活的记忆的承载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董、遗迹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活的,非遗保护的核心是活态传承,这一点应当说是非遗保护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在很多人看来这种保护理念的现实性是很可疑的,他们觉得那些过去乡土社会遗留下来的老旧东西已经没有生命力了。比如电影《百鸟朝凤》中老唢呐匠的悲哀似乎就说明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悖论。这种疑虑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历史主义观念——乡土文化是过去历史的产物,当然会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消亡。因此有许多人觉得非遗保护只是在表达一种临终关怀式的哀愁。

然而非遗保护活动经历了15年的历程后我们发现,非遗并不是都像历史主义设想的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走向衰亡。许多事例恰恰相反:相当多的非遗项目和传统文化形态重新被发现、关注,正在进入乃至融入当代文化空间,形成或多或少浸渍了传统文化内涵的新人文景观——从艺术与生活教育、社区保育与更新、旅游产业转型到各种各样的创意产品的开发,以非遗为内核的传统文化衍生品日趋繁荣。尽管这些文化现象良莠不齐,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本来似乎已逝去的乡土文化记忆在当代文化环境中正在重现,而且还在以新的形态活化和发展。这种现象是否具有历史文化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在考察了爱斯基摩人在离开原住地的处境后说“爱斯基摩人还在那里,并且还是爱斯基摩人。”他们在迁移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把自己的“家”扩展到了远离家乡的居住地。这就是说爱斯基摩人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仍然保持和传承着传统的爱斯基摩文化。这个

反历史主义现象在今天看来显然不是偶然的个案。古老、原始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能够以活态存在,这种现象的根据在于集体记忆生生不息的活力。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不仅需要更新,更需要在不断更新发展的同时通过集体记忆构建起族群和个人的家园意象,从而保持内在的精神传承和认同凝聚力。过去的生活方式消逝了,集体记忆却成为代代传承的家园——情感归属所系之处。法国诗人、哲学家巴什拉在研究人的精神需要时提到家园记忆对于情感归属的重要性。他引用了一句古老的谚语“我们把家神带走”。家园意象从记忆变成了信仰对象“家神”,因而具有了灵性,随着人漂泊迁徙。人走到哪里,就把“家神”带到哪里——宗祠、神龛、习俗、技艺、山歌、方言、饮食……记忆所系之处就是“家神”所在,也就是漂泊者的心灵寓所。

城市人需要共同的精神纽带

现代都市成为无数背井离乡漂泊者偶然落脚的栖身地,举目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奇场景和熙熙攘攘的陌生人。过去生活的现实物质形态渐渐远去,传统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和情感认同被大都市生活中相互竞争、挤压、冲突中的陌生、紧张和孤独感所代替,如同一首80年代的校园歌曲所诉说的:

“渐渐的忽略了父亲母亲和故乡的消息……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总是莫名其妙感到一阵的空虚……寻寻觅觅找不到活着的证据,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

人们需要的“活着的证据”就是当下的自己和过去的联系,就是与家园情感联系的记忆。一个人的历史,即他的乡土、家园生活成长记忆凝聚成个人情感人格的内核,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远去而变成越来越迷离恍惚的梦想,越来越湮没在纷繁的现实情境背后。但在最孤独无助的时候却可能如幽灵一样浮现出来,带着过去的温馨、伤感和失落——这就是一个人藏在心底守护自己生命意识的“家神”。

没有了“活着的证据”的都市无论有多少生活和文化服务设施都是冰冷坚硬的。大都市中的孤独漂泊者需要城市的温情。都市中人际的关怀和温情不是如家园记忆中那样天然滋生的,而是来自人际关系的重构:城市中不同身份的人需要可以沟通的精神纽带,即每个人意识到他人与自己的共同生活体验和由此而产生情感的分享。这种可分享的情感是当代城市的生命与灵性,它就来自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内核——每个人藏在心底神龛中的“家神”。

我们今天在现代化的、时尚的大都会中寻觅、展现和传播那些似乎已远离现实生活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追寻渐渐迷失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家园记忆。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使这种记忆活化,说到底就是把“家神”唤醒,把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和温情唤醒,从而使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时尚都市获得灵性和可以交流分享的温情。(作者: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天府品牌

成都蜀绣产业发展现状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2013年3月“第一夫人”彭丽媛在参观坦桑尼亚妇女与发展基金会时,送出的三件国礼中就包括了一款大熊猫蜀绣座屏。

(一)文化底蕴深厚

2006年:成都蜀绣、蜀锦织造技艺、成都漆艺、都江堰放水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成都国际非遗节期间,天府蜀绣艺术馆在郫县安靖镇正式开馆。

2012年:四川省地方标准《蜀绣》被四川省质检局批准实施,成都蜀绣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二)产业粗具规模

年总产值:成都市有蜀绣生产(销售)企业(含个体经营户)50余家,销售网点上百个,年总产值约2亿元左右。

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约6000人,其中专业从业人员2000余人。成都市现有国家级蜀绣工艺美术大师2名、省级蜀绣工艺美术大师30名、市级蜀绣工艺美术大师32名。

(三)市场潜力较大

2006年:蜀绣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市在郫县安靖镇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生产基地。

2007年:郫县蜀绣行业协会成立,制定了各种相关标准与规范,为蜀绣产业发展与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资料来源:成都市政府研究室

新闻推荐

构建梯级创业孵化体系 夯实创新创业承载力

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成都市创业载体建设硕果累累,全市各地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和双创基础,积极建设创新型孵化器、专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支持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建设创业孵化平台,不...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我们把家神唤醒 ——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唤醒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 高小康)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