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成都制造”,相信很多市民并不会陌生,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均是其中的鲜明代表。不止于此,伴随着当下双创的强风劲吹,以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投入、轻资产为主要特征的双创企业则通过自主创新,打造出更具新经济特色的“成都智造”。本期成都经济观察,将带来“新经济·新动力”系列报道第四篇,记者将带您走入成都具有代表性的“智造”企业,看一看其如何发力供应链与价值链前端,又是如何通过独有产品的创造,助力成都经济转型升级,走向属于自己的“蓝海”。
企业故事1
极米科技
立足成都
做“小盒子”中的大市场
在极米科技位于天府软件园的办公室,刚出电梯,迎面的墙上一幕巨大的投影便映入眼帘,抬头向上,你看到的是一个透着浓浓科技感的银灰色“盒子”,而这,就是让这个成立仅4年的初创企业声名大噪的拳头产品——极米无屏电视。在高新区研发、在郫县制造,这一产品已经在全国以至全球收获追捧,销量不菲。而在刚刚结束的成都创交会上,极米科技作为成都创业团队的代表参加了中韩创新创业大赛,并最终获得最佳人气奖和二等奖,成为唯一一支两个奖项加身的中国创业团队。极米无屏电视以及其背后的极米科技,已成为当前“成都智造”的有力代表之一。
回蓉创业
让企业发展路径更清晰
“工作期间,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事、同学就有做一款不一样的电视的想法,希望能彻底改变传统电视的形态,提升用户体验。”即便快3年时间过去,但谈到研发无屏电视的初衷,极米科技CEO钟波依然很是激动,“当时是这样一件事情触发了我们的灵感。我们在iPhone5的概念视频中看到iPhone从很小的手机里投出一个虚拟的屏幕,还可以控制它放大缩小,变成一个非常棒的显示终端,这确实非常了不起,我们也希望通过无屏电视这一全新的产品给电视行业注入活力,像乔布斯一样做出改变世界的事业。”
以此为灵感和契机,钟波也开始了创业的准备,“我当时做出一个现在想起来都仍然有些兴奋的决定,放弃MStar西南片区技术总监的职务,从深圳回成都老家创业。”2012年,钟波邀请了几位一起在MStar的同事回到成都,将此前的优厚的年薪化作创业的经费,全部都投入到研发中。由于租不起高昂的写字楼,当时团队的十来个人就找了一栋未装修的别墅当起办公楼,在这个“一碰一身灰”的三层别墅里,“我们几个30多岁的技术男好像回到了大学时代,整天衣冠不整,不修边幅,却热血冲天,每一天都在激烈地讨论和火热地干劲中为梦想打拼。”
与众多在北上广深创立的高科技硬件企业不同,钟波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成都,将此地作为团队创业的“大本营”,“我本身是四川人,也曾在电子科技大学求学,成都作为四川甚至西南的核心城市,为创业提供了不错的环境和氛围,这也是我最终决定回来的原因。”钟波告诉记者,同所有初创团队一样,在企业刚刚起步之时,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未来的路应该怎样走,“中间也经历好多次九死一生”,但随着公司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公司也获得了相当多的助力,“在2013年10月的时候,我们申请到入驻天府软件园的资格,创业环境真的是大大改善了。场地问题解决了,办公再没后顾之忧。有了园区的帮助,再不是单打独斗了,视野打开了,跟媒体和投资圈也能对接上。最关键的是视野和商业模式越来越清晰了。”
走上快车道
极米立足成都放眼全球
环境的改善,资本的助力以及技术的精进,让极米科技走上了快车道。2014年4月,极米发布了首款无屏电视;随后的8月,极米完成A轮1亿人民币融资,成为当时国内硬件公司金额最大的一笔A轮融资;2015年11月,极米“双11”全网销售额突破7000万,稳居行业第一名,较2014年翻了3.5倍;2015年,极米无屏电视在国内以高达51.4%的市场份额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智能微投产品,在全球市场,极米出货量超越传统国际巨头LG,稳居第一。而在今年最新的“6·18”网购节上,极米无屏电视在全网交易额再度蝉联冠军:天猫交易指数显示,6月18日全天,极米科技旗舰店交易指数遥遥领先,远超过同品类第二名和第三名。京东官方公布的数据也显示,6月1日到6月20日期间,极米力压明基、坚果、爱普生等品牌成为销售冠军。
市场的认可,成为极米继续前行的动力,立足成都放眼全球,也更加成为钟波以及整个极米科技团队的不二选择。钟波表示,成都已经成为全国双创的领先城市,不仅有非常好的政策和优惠条件扶持创业企业,整个创业氛围也非常浓厚。同时,成都还是中国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服务功能最全的城市。这些都非常利于创业企业融资。“以极米自身为例,我们入驻高新区后,3年时间内就先后获得了A轮1亿元和Pre-B轮价值3亿元的战略投资。”
谈到极米未来的发展,钟波表露出了相当信心,“2016年,希望我们能占到传统电视1%的份额,我相信这个目标能完成,因为除了有成都良好环境的支持外,我们还有大量的合作伙伴,包括京东平台,包括天猫以及庞大的线下经销商。”对于“成都智造”的进一步发展,钟波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成都智造”要成为品牌,走到全球,首先需要人才,“成都的科教资源丰富,但要留住人才,才会有创意的产生,让这座城市的创新创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将智力转化为智造;其次创新创业企业需要更多支持。这种支持不仅包括各种政策支持,还包括一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比如最近的创交会和中韩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就是政府为成都企业搭建的与国际接轨的亮相、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企业故事2
通甲优博
聚力创新
为计算机装上“眼睛”和“大脑”
轻轻点击手机屏幕,一个仅有手掌大小,可以轻易装进口袋的无人机便展开螺旋桨盘旋而起,在空中做出悬停、转体等高难度动作,再点一下屏幕,通过无人机的摄像头,一张照片就迅速地被拍摄下来并上传到手机……伴随着消费级无人机的风潮弥漫,这款叫做Dobby的无人机在刚刚结束的成都创交会上甫一亮相便成为关注焦点,其核心算法,则是来自一家叫做通甲优博的成都本土创业公司。
“智造”不仅是硬件
研发也能创造价值
不同于极米一类的硬件公司,通甲优博所专注的,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更加偏重软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司CEO徐一丹一边操纵着无人机,一边介绍着公司的“独门秘籍”,“传统计算机视觉公司的产品偏重于‘视\’,也就是看见世界。”在徐一丹看来,未来的时代,人们所能想象的设备都会具有摄像头,这也将成为信息的入口和交互的起点,“我们所做的,就是给计算机装上眼睛(摄像机)和大脑(算法),告诉机器,去更好、更智能地抓取信息,并提高它们分析、判断视觉信息的能力。”
徐一丹告诉记者,当下的“智造”,已经不再是生产智能产品那样简单,通过企业的技术开发,专攻行业中的一个领域,提供各类高科技设备需要的核心算法,也同样是整个“智造”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凭借着公司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强悍的研发能力,通甲优博至今已为高通、腾讯、美拍等公司提供跟踪、稳像、人脸控制等无人机视觉模块。其开发的虚拟眼镜试戴系统,也已经和中国最大线上眼镜销售商可得眼镜网合作,两周使用量超过40万,还在直线上升。
成立不到两年
高科技公司已成创业之星
如今的通甲优博,已成为成都创业圈的一颗明星。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家高科技企业从初创到走到现在,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2015年2月,通甲优博成立时,在成都首场“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中,徐一丹还是一位站在过道的听众。但接下来的11月,通甲优博代表四川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电子信息行业总决赛,从全国近300家一流企业中脱颖而出,夺得总成绩第二名,实现四川企业在“国赛”历史性突破。
“虽然我们刚创立不到两年,但公司创始团队全部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院校,全部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三分之一拥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在徐一丹看来,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企业能够取得成绩的核心就是人才,而选择在成都创业,也更多是看到了这一点,“硬件和资金的差距很容易追赶,人才、管理和政策环境才是我们看重的。”徐一丹说,公司在成都创业至今,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成都的创业氛围与优势,这里已经渐渐成为初创公司生长的“沃土”,“不仅背靠各大高校人才资源丰富、政策环境适宜,还有相当不错的扶持条件。”徐一丹表示,无论是菁蓉汇还是刚刚结束的创交会,都已经成为成都创业的一张名片,“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会努力做好企业,为‘蓉漂\’人才提供良木,也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前来成都创业,为成都的双创再添一把火。”
【首席观察】
霍伟东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带一路”、实体经济、自由贸易区研究专家。
多方面优势成就“成都智造”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正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倡导制造业的创新性发展,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步伐。\‘成都智造’的实质在于通过高含量的知识、高技术密集度的研发设计、扎实的品牌服务等方式,使制造业产业链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霍伟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的成都,在从“成都制造”到“成都智造”这一字之差的转变上,也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
国际交流合作
为成都企业搭建平台
成都一直注重“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引导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等高端功能性机构,截至目前,已经有271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霍伟东认为,当前世界500强企业在蓉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先进高端制造业,不仅能够弥补成都先进技术要素的不足,也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成都制造业的创新性发展,引领“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的转型升级。成都一直在努力优化投资环境,为世界名企落户培育出优良的土壤。“下一步,成都应该着力提供优势环境和条件,为打造成都产的‘世界500强 ’企业提前做出谋划,通过培育\‘中国500强’从而进军\‘世界500强’。”
2013 年,成都先后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和世界华商大会,成为全球唯一在同一年度吸引两大盛会落户的城市;就在上周,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在成都圆满落幕,交易项目超过3000个;接踵而至的,还有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22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成都积极承办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在霍伟东看来,不仅有助于提升成都参与国际交流的层次和影响力,也可以为成都企业搭建一个近距离了解世界竞争格局、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国际交流平台。“在国际化背景下,借助‘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契机,成都企业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发展方向,不断修炼自身的技术‘内功\’,加快走出去步伐,向世界展现出成都的‘国际范儿\’。成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提升自身优势,在‘走出去\’中发展壮大,我们可以预期,通过国际化的平台,将产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成都智造\’跨国公司。”
人才培养为“成都智造”
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霍伟东说,2015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成功破万亿,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万亿级大城市相较于中小城市而言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成都智造”的特点主要是将现代科学技术与四川本地具有优势的蜀文化和民间技艺等传统产业有机结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离不开人的智慧。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依托西部内陆开放的高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便利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和宜居的生活环境等优势,不断吸引着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实质根源,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强人才就是强实力,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发展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优势。成都正推进“成都人才计划”长期项目,着力提高成都人才竞争力,充沛的人才资源、较强的机构研发能力和广袤的市场发展前景,都给“成都智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小企业是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是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在“中国制造2025”的新工业革命中,灵活的中小企业可以主动迎接挑战,积极参与变革。“成都智造”中,以极米科技、通甲优博等为代表的本土中小企业也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秉承“专精特新”的发展理念,与龙头企业可以形成联动创新、协同创新的创新链,将微薄的星火力量积蓄成燎原之势,推动成都制造的转型升级。“当然,我们依旧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让中小企业在‘成都智造\’中发光发热。国内武汉、深圳、苏州等地大力发展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各种做法值得成都学习,国际上从德国、美国、韩国等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来看,他们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无息或贴息贷款、减税以及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等政策措施和手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支持力度,成都也可以进行借鉴。”
本报记者 马玉宝 李艳玲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俸奎)因连续工作导致太过劳累,郫县公安民警刘海涛在这个酷暑难当的夏日累倒在团结派出所值班室内,让同事们和市民感动的是,送往医院抢救的刘海涛手里,仍然握着单位出警车的钥匙。25日,记者从...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