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素
话说“太极图包子”团队是这样组成的,设计师是我爸,他设计出这个极具中国特色,尤其是“道家”特色的logo;执行者是我妈,她已经完成了包子的基本造型和各色肉馅的制作,但对我爸提出的最高目标——包子头上顶一个太极图,还在上下求索之中。我呢,算是妈的学徒。
老妈没读过多少书,但很有学习热忱和钻研精神。作为一个贤惠的传统家庭妇女,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里,她都是全身心扑在厨房里、灶台上。她几时开始专攻包子的?时间有点模糊了。好像是前几年她去上海和三妹一家生活,舍弃了川南的家乡风味,一心学习上海菜,后来回到成都,整个厨艺变得四不像,备受打击,才向面食华丽转了个身。至于那团老面酵,则是四年前楼上的老夫妇掰给她的,一直发到了今天。
老面馒头做得差不多接近于馆子水平了,老妈开始挑战包子。注意,在太极图创意还没浮出水面前,“接近于馆子”是最高标准。
包子的造型和内容,这两条线并行不悖,老妈明里暗里跟了好些师傅。暗里,她经常逛街把包子买回家,“解剖麻雀”,或者和卖包子的闲聊,偷师。明里呢,我晓得的,就有一栋32楼的老桂夫妇,他家胡萝卜、白萝卜馅大包和我妈的白菜大包相互切磋。老妈与这一对山东夫妇隔了一栋高楼,相距25层,他们是如何搭上线的,一直是个谜。他们会彼此串串门,就为送一盘包子。可能四川人与山东人实在“习相远”也,所以萝卜馅大包数次出笼后都不受欢迎,渐渐就被淘汰出局。
那一阵,除了萝卜馅,老妈把很多蔬菜都切碎了,鼓捣成白菜馅,韭菜馅,莴笋馅,豇豆馅,土豆丝馅……走了很多路,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芽菜包子。这有什么可说呢?经典就是经典。寻常人家,把经典学好就OK了,至于各色花样的馅,包子店术业有专攻,这钱还是该人家去赚。
老妈在发面上取得突破性的飞跃,要归功于清明回老家遇见了余二叔。余二叔开过馆子,自然是馆子水平。龙门阵不知不觉扯到了包子。老妈说,发面要看运气,有时发得好,有时没发起,做出来就死结结的。余二叔问,你是咋个发的?答,头晚把面揉好,发到第二天来做。
这对我也是常识。小时我跟着外婆,她也是这样头一晚嗨着嗨着揉面,第二天做馒头,发得好呢,比军训馒头还威武,但时常都没发好,死结结的。我妈当然有自外婆的传承。
余二叔教我妈,头晚把面酵用水泡散,第二天一早起来把面粉放进去,用筷子搅拌搅拌匀净,然后让它静静地发酵。吃过午饭,就可以动手做包子了。
这一招学到手,老妈就顿悟了……
当然也和老爸热烈的赞美有相当密切的关系。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会接到老爸报喜的电话,你妈妈今天做的包子简直可以!今天我认为已经是绝了!今天已到了馆子水平!今天已超过了馆子水平!我看街上卖的也不咋样!而且你妈做的包子完全无添加!我说你真的该把你妈妈这个手艺学会……这些电话每天都代表了老妈技术的一个巅峰,巅峰们连绵不绝,终于让老妈练成了家里的包子大师。前一阵她又回老家,拉了个时髦的拉杆箱,里面装了数十个包子。据说,众乡邻(包括能做宴席的三姨父),凡吃过的都说好,而且,二妹夫(家里原是卖包子的)从此不敢做包子了。
于是我投身大师门下,开始学做包子。从菜市买回新鲜的三馅肉,剁成大粒大粒的粗臊子。锅里要舍得放油——这话是针对我的,因为我平时舍不得放油。臊子一半放进去炒,变色后放宜宾芽菜,放花椒面,炒得差不多了,把留下的一半生臊子放进去,稍微和一下,起锅。之前曾试验过放郫县豆瓣一起炒,味道太重,被否决。
为了做包子,老妈当初专门买了一张宽大的砧板,喜滋滋地说,这个砧板揉起面来之扎劲!体验后我觉得当真扎劲,不管揉面还是两人干活,都平平稳稳,从从容容。我想,包饺子我包得又快又好,算心灵手巧吧,包包子应该没问题。遗憾的是,我最终只能把包子捏拢,硬是捏不出顶上的皱褶。老妈却把皱褶捏得像朵开繁了的菊花,完全是馆子的格式。我且羡且赞,老妈却谦虚地说,我还不行,你爸说包子顶上要捏成一个太极图。
愣了半晌,绝倒。
我老爸一向自认为儒释道差不多要被他打通了,在培养老妈做包子的技术上提出这个创意,也是情理之中哈?
捏啊,捏啊,太极图始终没有出现。我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爸走过来,拿起一团面,傲气地说,凭我这双手,有啥子做不成?
这双手,幼年做过砖,糊过墙,当过泥水匠,壮年盖房子,又带着工人盖房子,而且整个过程,60年,一直没有停止写字画画。这天,这双手捏出了一个头上顶了太极图的包子,只是,太极图纯属写意,没有精确成阴阳鱼。
新闻推荐
成都大数据三大平台正式上线 首届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菁蓉小镇分会在郫县举行 张渝
昨日下午,首届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菁蓉小镇分会在郫县举行,成都大数据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三大“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郫县也宣布大数据小镇建设正式启动,会上,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创新创业(成都)基地还与...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