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逐步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成都是全国首批38个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市中,唯一一座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型城市,正将健康理念融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中,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医药等服务水平,践行着“全人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新时代卫生方针。
按照《“健康成都2030”规划纲要》,实施健康城市“一区一县一特色”建设工程。郫都区青杠树村和都江堰市水月社区健康乡村建设入选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健康城市建设典型案例集。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健康细胞”工程577个,省级卫生县城覆盖率100%,省级卫生镇覆盖率78.0%,省级卫生村覆盖率61.3%。顺利通过第七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今年5月成功获得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举办权,10月被评为2018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并11次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
走到哪儿,都有高质量医疗服务
2015年至今,成都连续多年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医院、三医院、五医院、八医院作为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受到国家卫健委通报表彰。2018年起,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再次启动,重点提升预约诊疗、远程医疗、日间手术、智慧医院建设等二十余项内容。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51个市级质控中心,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三级医院大幅增加,从2015年的52家(含三甲23家)增加到2018年的65家(含三甲29家),增长率达25%。
今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基地”挂牌落户高新区天府生物城,新成立1个成都市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
医联体建设,成为成都的一张名片
2015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推进医联体建设,全市共组建医联体119个,市级三级医院全部牵头成立医联体,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医联体100%全覆盖,成员单位与上级单位之间及对口支援单位之间100%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县级医院开展远程会诊占院外会诊比例为97.22%,全市459个机构实现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区域内医疗资源实现有效共享。
让基层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好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升工程, “十三五”期间投入29.95亿,推进300多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新(迁)建、设备提档升级,近3000家村卫生室公有化和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217支,共签约643.87万人。2017年,全市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跻身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乡镇卫生院荣获“百佳乡镇卫生院”称号。
成都市目前已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医联体全覆盖;2016年起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业务量首次跑赢全市平均水平,超过医院增长幅度,人民群众对基层机构的信任度明显增强。
在基层医卫服务机构提档升级的同时,成都市的公卫服务也成效斐然。传染病防控工作处于全国前列,发病率连续13年下降,及时应对H7N9等突发传染病,没有发生重大疫情。艾滋病防控成都模式国际领先,2015年、2016年连续入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年度报告最佳实践;精神卫生学科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市四医院精神科在科技影响力专科排名中跃居全国第9名。
妇幼安全成为城市安居乐业的“底气”
2017年,成都市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创历史新低,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前三季度成都市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继续保持在低位水平。20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功创建妇儿保规范化门诊,占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51.91%;建成国际认证的AHA和创伤急救培训中心,成立了十大类包括综合医疗、妇女儿童、中毒救治、烧伤救治、断肢再植等19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基地医院。17支市级卫生应急医疗救援队随时待命,完成100台AED采购,在城市重要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
中医服务传承创新
康复、养老、旅游……中医药特色服务在成都这个三千年古都焕发出新的活力。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50.03%。中医药领军人物实现重大突破,时隔23年重启“成都名中医”评选,涌现了147名“成都名中医”,53名省名中医、省拔尖中医师,15名“全国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等一批中医名家。
卫计惠民,健康扶贫“传帮带”
优化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实现9种大病集中救治全覆盖。完善简阳89个省定贫困村“一村一室”建设,深入推进三级医疗机构“组团式”支援。对德格县、德荣县、色达县、丹巴县人民医院深入托管,重点向甘孜阿坝藏区、凉山彝族地区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民族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监督、乡镇卫生院等派驻医务人员开展对口帮扶。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欢
新闻推荐
昨日成都首次单日开通两条城市轨道交通线。从10号线、7号线、1号线三期,再到昨天的3号线二、三期,有轨电车蓉2号线先导段,市...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